努力拼搏 成就梦想||青岛为明学校第三周升旗仪式暨国旗下的演讲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携着第一缕朝阳,青岛为明学校迎来了第三周升旗仪式。
迎着清晨的阳光,为明学子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各班队列整齐,学校领导、老师准时参加了本次升旗仪式。
担任本次升旗的是高中部一年级三班,他们是高一年级元培班。元培班由25名优秀同学组成,他们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班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们勤奋、刻苦、不畏困难;他们团结、友爱,把集体的荣誉看的高于一切。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国旗下讲话:
《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
很多人都知道,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但也许并不知道,他曾经两度落榜。在那个经济不发达、民智未开的年代, “三战”高考确实需要十足的勇气。俞敏洪清楚地知道:高考成了唯一的出路,他没有别的选择了。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上床之后,依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做题;整整十个月时间,他分分秒秒都在奋斗。他说,人生如果不给自己回头看的时候,留下一些令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那生命就算是白过了!最终,高考分数公布,他超过了北大分数线。
所有人都会认为,跨进名校之后,一定是一个幸福的开始。然而,对于俞敏洪来说,那似乎是另一个痛苦的开端,甚至,差一点这份痛苦就让他堕入深渊。
他是班上仅有的两个农村孩子之一,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张口就是蹩脚的方言;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更是一塌糊涂,在C班垫底;他没有文体特长,曾以为自己会游泳,竟只是别人眼中的狗刨。俞敏洪终于发现:原来你进北大,是会被别人看不起的。他只能拼命学习,想要用成绩让人高看一眼;然而,最终却让自己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
他用一年时间读了200-300本自己喜欢的书;他用最聪明的方式完成了英语词汇的积累;当他不再关注别人,而是沉迷于自己的进步时,量变到质变,发生了。四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他拿到了留校任教的名额。未来的日子,他不仅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旅游,还完成了母亲的梦想: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但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说的那样: “生活,总是会无缘无故给我很多曲折。”俞敏洪惊讶地发现:曾经读大学的时候,被同学们看不起;如今当了老师,竟然还会被学生们看不起。骨子里的坚持和不服输,让他决不能向困难低头。他去别的老师课堂上旁听,学习他们的教案;他在备课的时候积极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究竟想听什么;他认真研究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循序渐进;最后,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有80个同学来听课。
上学,毕业,留校任教,俞敏洪的后半生仿佛已经安排妥当。可是,他不甘心,他想再次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他参加了托福考试,并取得663分的高分,却最终阴差阳错未能成行。但这次托福考试的经历,却给了他新的启发。他从北大辞职,投身到“下海经商”的浪潮中。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他但凡笃定的事情,绝不会轻言放弃。从北京中关村二小一间破旧的临建房起步,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斑驳的黑板办学,他给别人的培训班打工取经,也沿街给自己的培训班贴过小广告,还曾为了员工陪着公安干掉了几瓶五粮液,抢救了5个小时,醒来之后,俞敏洪第一句话是: “我不干了,我要关掉学校!不过,那也就是说说而已。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1993年,他正式创办新东方学校; 2001年,他注册了“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 2006年,新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培训机构;如今的新东方,已然是留学培训行业的“巨无霸”。而俞敏洪,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接受着大家对“留学教父”的顶礼膜拜。
亲爱的同学们,松柏之志,经霜犹茂。对于温室里的花朵来说,痛苦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松柏来说,痛苦有可能就是莫大的财富。正如俞敏洪在《朗读者》中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的努力,凝聚每一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散乱的日子,就将聚集成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