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初中部国学竣业典礼:有缘教诲 竣业为明
7月3日上午9点整,随着雷丽霞校长在热烈的掌声环护下步入为明剧场,2018年青岛为明学校小升初国学竣业典礼准时启幕。
中华乃礼仪之邦,“六经”之“礼”亦曰“三礼”,如堂堂巨鼎,几千年来屹立在中国文明赫赫之处。三位灵秀稳重的小礼官各代“一足”,以“三礼”之煌煌名句起兴礼辞:
康成:“《仪礼》曰:‘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闫镕泽:“《周礼》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李滨宇:“《礼记》曰:天下‘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官致辞后,由601班马梓航同学为大家献上了钢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
小学学制六年,故整个礼仪围绕着“六”展开。礼仪名“明烛六章”,行礼有“六位灵童”;筛选传统文化中由六个元素约定俗成的理念组合,根据实际情形,或原样引用,或有所改动,或依形自创,精心定制出十二个“六元理念组合”,穿插到六个章节中。其中涵盖的四十二个国学关键词交相辉映,演绎为明国学教育的智慧。
第一章:启烛寻宗
本章以三字句贯穿始终;以“传统文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勾连“为明国学六艺”(书法、古琴、茶道、陶艺、 技击、丹青),旨在弘扬青岛为明学校高品位之教育理念。
六位竣业童子身着古代深衣恭敬上台,各代表“六根”之一“根”;依次称颂“为明六艺”之一“艺”。每人称颂之前,要点亮手中电子蜡烛,从此蜡烛不息,直到典礼结束……
台上童子:“我为耳,听琴曲,不为伪,通声律。声成文,谓之音,音律和,礼极顺。”
台下互动:《礼记·乐记》曰:“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
而后,由602班饶家碧等同学为大家献上了舞蹈《敦煌飞天》。
青岛为明学校重视对学生高品位的培养,建校伊始,便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子选修。近一年来,又加大的国学选修课的份量;重金聘请专业人才执教。这让很多只知道挖空心思提升学生成绩的同行嗤之以鼻。也难怪,在如今教育降格为培训,责任屈从于利益的大环境中,为明的课程设置必然引来散儒哂笑。须知发明电话的贝尔是个钢琴家,发明汽船的富尔顿是个绘画商,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是个公务员,古今中外有杰出贡献者,大多是品味突出者,较之常人,更能迅速捕捉藏在事物表象中有价值的东西,正因如此,才可“墙里开花墙外香”,于专长之外收获硕果。
青岛为明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把学子送入重点,更关注孩子们上了那个平台之后,如何长远地发展。倘若孩子们具备高品位,能发现、鉴赏蕴藏在寻常生活中的美,从而善待万物、热爱生命,则六根清净,归于高尚与和谐。其实台上童子的礼辞中,都有关于“和”的一句——音律和、天人和、身心和、形神和、阴阳和、虚实和。
第二章:秉烛回顾
本章以四字句贯穿始终;以“自然六制”(天、地、春、夏、秋、冬)对应 “为明六行”(孝、悌、睦、尊、恤、忠),阐明为明初级国学教育的要点:使学子了解自身与亲、与人、与群、与国、与自然的关系,萌生敬畏意识。
台上童子:“我暂代天,忆昔初年,不知孝敬,今之何惭。幸入为明,教我孝道,感谢天恩,父母之劳。”
歌曲互动:《孝》:“孝是人之根本,孝是国之精魂。孝是时光厚礼赠予炎黄子孙。孝是立身之道,孝是及人之老。孝是泱泱华夏传家宝。”
接下来,台上童子的家长纷纷上台,接受孩子们的跪拜礼:一拜生养之恩,二拜造化之德,三拜操劳之苦。
……
学子行叩拜礼后,由603班张荣耀爸爸代表全体家长表达了对为明学校的感谢,感谢学校对孩子们的栽培,感谢老师们对孩子们辛勤的付出;同时也祝贺全体孩子顺利竣业。
602班王子航同学为大家献上了古筝独奏《长安八景》。
二十年来,独生子女素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多年来教育走偏,疏离人本的问题,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学生家长,便是这“走偏教育”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先是遭逢革命狂热时代,鼓吹“无我”,其心灵被“浮躁的利他主义”裹挟;而后经历经济狂热时期,渗透“有我”,其意识被“精致的利己主义”熏染。无论“有我”、“无我”,皆令其淡化了公民意识,迷失了自我定位;不管“利他”、“利己”,多使之泯灭了敬畏精神,助长了道德滑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导者,而独生子女却吸着从前偏颇教育的“二手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其父母,其实都是教育的受害者。这就需要当今志存高远的从教者行动起来,复兴优秀理念,重拾人文精神,驯化家长的偏颇思维,陶养孩子的敬畏意识。要让他们知道,这世间不只有“我”,还有“你”、“他”、“它”,帮助孩子找到“我”的位置。
本章引入了流行歌曲来互动,以强化礼仪的现代感。其实古代礼仪也都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国学教育要兼顾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雅正与俚俗,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多元的、矛盾的、复杂的,所以“切入点”是重要的。
第三章:传烛谢师
本章以五字句贯穿始终;以新旧教师交接的形式训诫学子:应以传统士大夫精神为范,以现代社会之种种弊端为鉴,“除六恶”( 独、贪、斗、邪、奴、愚),建构以民主精神为指引的“世界眼光”;“扬六守”( 圣、廉、谅、正、毅、刚),塑造以文化精华为骨骼的“中国灵魂”。
在《将军令》雄壮的音乐衬托下,礼官请上了“小升初”年级组长徐雨轩老师,宣读《摒除六恶训诫》:“一除独,残贼不可忍,独夫惧人本。万世开太平,民主是元神。二除贪,饮河期满腹,巢林仅一株。饕餮几人乐,闻听万民哭。……”
随后,礼官请上新任七年级年级组长金慧老师,宣读《弘扬六守训诫》:“一守圣,圣者必通达,不怕做杂家。德操勤积累,凡人自升华。二守廉,君子本傲岸,不理昧心钱。老来心无愧,能与子孙言。……”
最后,礼官请上“小升初”各科老师,进入“揖谢恩师”环节:感谢语文老师——文章知挈领,一字一先生;感谢数学老师——运算促聪明,人生解方程。……”
而后,由六年级全体教师为大家献上了歌曲《毕业歌》。
本章借“摒除六恶”环节宣扬为明倡导的“世界眼光”;借“弘扬六守”环节宣扬为明追索的“中国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就是主导中国文化三千年的“士大夫精神”。孩子们虽然小,但是时候渗透这种精神了,文化精粹的种子一旦扎根在孩子的心灵之中,早晚会开花、结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教育是播种的教育,急不得。另外,制礼者在第一章引用了郭熙《画诀》中的句子:“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这不仅是绘画理论,更是哲学理论,暗含对天地的敬畏意识,相信孩子们终有一天会领悟到的。
第四章:献烛拜圣
本章以六字句贯穿始终;以为明“六德”(仁、和、诚、义、智、礼)、为明“六 贡”(杏仁、核桃、橙子、饴糖、荔枝、李子)勾连为明国学“六家”(儒、道、佛、墨、兵、荀),恭显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崇敬。为了勾连各家核心理念,制礼者设计的贡品不但与所对应的理念谐音,而且性质上也尽量与之靠拢。如以杏仁祭“仁”,礼辞曰:“我献杏仁祭仁,孔圣仁爱为本。做人犹如此果,破壳乃见香心。”
而后,由602班王佳睿同学为大家献上了独唱《风筝误》。
中国文化自然有优秀与糟粕之分,制礼者以为优秀者为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糟粕者为正统文化,以官为本。典礼中所选“六家”,都是“人本”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化流派,是中华之梁柱,理当大力弘扬。如今,很多学校都在做国学,但往往不加筛选,甚至将权谋之术、牧民之论奉若金科,还极力强化其“实用性”、“现实性”。《道德经》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今,我们大力弘扬国学,恰恰是因为社会道德塌方,致使大道待兴、大伪待揭、大家待和、大国待精,所以才弘扬仁义、定位智慧、宣传慈孝、歌颂忠廉。因此,国学教育若要弘扬正能量,就必须辅以对现实的批判和修正意识,绝非适应现实,甚至妥协于现实。
如今,我们总将素质与品位混淆,所谓“素质”,从字面意思看,应该是平素积累的升华,中国文化向来以德操高雅为素质的内核,所以,素质应该是直指心灵的,更看重一个人德操所达到的境界。不要再把“品味”当“素质”说了,现代社会不乏像李天一那样琴棋书画精通的问题少年。请关注“为明国学六家”,国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德操教育,正如礼辞中所言:“素质融于德操,六德仰之弥高。六家提纲挈领,为明大学之道。”
第五章:聚烛受书
本章以五字句贯穿始终;根据传统文化中 的“六宗”(天宗日、月、星,地宗河、海、岱)写成《授书词》,表达对学子依依不舍之情;再据“六合”(天、地、东、西、南、北)写成《授冠词》,传达对学子殷殷祝福之意。
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滚滚而来,敬爱的孙玉强副校长受邀登台,为六位童子颁发由竹简制成的毕业证书,授书完毕,礼官刘清臻朗诵《为明六宗授书词》:“天地有六宗,尊卑自浊清。地宗河海岱,天宗日月星。学子如涓流,东来漾清莹。为明如山岳,拥之水位升。一朝东奔去,澎湃作海声, 遥遥望山岳,山岳自伤情……”
随后,孙玉强副校长为童子戴上“六合冠”。“六合冠”就是我们俗称的“地主帽”,起源于明初。帽子由六片布拼成,代表“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寄意好儿郎当顶天立地,经营四方。授冠完毕,礼官朗诵了《为明六合授冠词》:“自然有六合,上下与四方。赠子六合冠,置顶何堂皇。向上敬天宗,功业如三光。在下敬地宗,山水调阴阳。四方做猛士,驰骋志无疆。六合天地小,在我袖中藏。”
随后,孙玉强副校长做了热情洋溢的即兴演讲:祝贺考生骏业,号召弘扬国学。六位童子恭立于校长左右,深衣飘然,手中蜡烛蹿跃着快乐的火焰……
第六章:举烛诵诫
初中部“小升初”三班班主任宋晓妍老师登台,领读《竣业诫词》,斯时全场起立,洪亮的声音铿锵豪迈:
学路漫漫,已竟初程。下庠结业,乐也融融。
雷氏校长,丽霞可证。亦有良言,诫子由衷:
十将有五,当效孔圣。有志于学,贯彻此生。
好之乐之,可互明诚。前途修远,必至成功。
……
忆昔黄口,懵懂顽童。有缘教诲,竣业为明。
最后,全场齐唱聂耳的《毕业歌》,典礼的气氛达到高潮。相信只要我们尊重传统文化,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矢志以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浸润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国学教育将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