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国学大讲堂端午节文化讲座 王翰老师讲授的全是精华
继高冰老师敦煌文化为主题的国学大讲堂进行之后,端午佳节前夕,由青岛为明学校青少年国学院项目负责人王翰老师题为《五行配五说端午》的国学大讲堂系列活动之端午节文化讲座又精彩开讲。
“五行说”始于周代,先民习惯于把事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基于此,逐渐形成了“五行配五”的理念,渗透于天文、历法、礼仪、医学、音乐等领域;用以规划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形成一个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讲座者从这一体系中采撷有说服力的内容,首先说明端午节作为“防灾节”的原因:
端午在夏至前后,太阳照射时间最长,湿热多虫,易生疾病,《礼记·月令》中提到:“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江浙有民谚中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在古代被称为“恶日”,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菖蒲、挂艾叶、戴香包、佩五线、浴兰汤、饮雄黄等习俗,目的就是为祛病消灾,防虫去暑。古人注重健康养生,经过两千年的转化,作为 “恶日”的端午节最终转化为“喜日”,彰显传统文化中把对立转化为和谐的中国智慧。
讲座者继续从“五行配五”的角度,揭示端午节为何是“粽子节”。粽子最早名角黍,春秋时期用来祭祀,晋代成为端午节时令食品。可见,最早的粽子不是用江米做的,而是古老的作物“稷”(有学者认为“黍”就是“稷”) 端午节在“五行”中属“土”;这个时节湿热伤脾,应以属“土”的黄色甜味食品来滋补。稷与枣皆为黄色“土属”食品,所以,最早的粽子应该是以黍米和大枣做成的;今日,南方在端午期间还热衷于食用“五黄”食品——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黄酒,这便是古代习俗存留的最好佐证。常用粽子叶有苇叶、箬叶、箸叶等,皆气味芳香,具有抑菌、活血、祛湿等功效。可见,吃粽子是古人重视健康,重视自然观念的延续。此外,讲座者还从“五行配五”的角度分析了端午节作为“龙舟节”和作为“追思节”的原因,令师生深度了解了屈原、伍子胥等历史名人与端午节的渊源。
讲座中加入两个文艺节目。一个是我校双簧管教师于洋和钢琴教师杜晓薇合作的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这两位都是青岛音乐厅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员,其精湛的技艺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另一个是宫蕾老师精心编排的女声小合唱《屈原祭》,美妙的童声将屈原的悲壮精神反衬得别有风致。
活动悄然落幕,精彩仍在继续。随着更多的节日、节气以及主题活动的到来,青岛为明学校国学大讲堂系列活动将呈现更多经典,将五千年文化精髓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