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关爱“中间生”
自从我知道了孔子这个人,便一直对孔子保留着一份敬仰。我们无法成为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但是今天终于作为老师的我,终于可以站在属于我的讲台上,终于可以面对属于我的学生,终于可以用我的所学来播种出一片枝叶繁茂的森林。
我一直坚持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那是在我作为学生阶段,我希望我的老师是像孔子一样的。当然,我的求学期间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老师,有和蔼可亲的,也有凶神恶煞的,但不管是什么性格的,都是一心一意为我们的老师。现在,是我角色的转换,当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重新来到教室,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仿佛又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现在正处于青岛为明学校这个优秀的平台上,我们接受着青岛为明学校厚重、大气、高远和时尚的办学理念,吸收着它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认识更深了。
回首我从出了校园,又踏进校园的这半个学期,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思想的转换。回想起毕业时所做的毕业论文《浅析素质教育下对中间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那是纸上谈兵,但当我真正地将自己融入教学,对教育的认识便更加深刻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比较关注的往往是处于班级前面的优等生以及处于班级后面的后进生。优等生就好比带动火车的火车头,而后进生就是后面拖着的小尾巴,老师的关注点往往都是在这两方上,而中间生也许会因为资质平平、成绩平平或者表现平平而被老师所忽略。起初我只是表面上比较认同这种后进生会被忽略的观点,但当我真正地投入到教学事业后,慢慢地我才发现中间生是班级中比较容易“隐身”的一个群体,所以中间生的被忽略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我曾经做过中间生,深知被老师忽略的苦楚,力争上游不得而又不甘堕落于下游。当我处于老师的这个角色后,我便有意识地去关注班级中间的那部分群体,就拿我现在主要教的哈佛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来说。他们踏实肯学,他们默默无闻,他们不是蚌壳中显眼的珍珠,但是却在沙滩中也闪耀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辉。我们班级中有这样三位学生:张铭博、王博众和马静涵。张铭博性格内向,踏实肯学,平日学习非常用功,但不容易在考试成绩中体现;王博众性格开朗,具有非常出色的主持演讲才艺,但在学习成绩上一直一般;马静涵是一位内向而又文静的小姑娘,像一只默默飘香的百合花,不招摇,成绩上也一直保持在班级中游。
他们从来不会是我批评的对象,他们上课认真,不会回答问题但是也绝不会惹是生非;但他们一般也不会是我表扬的对象,他们上课不积极,成绩上不优异。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师们眼中典型的中间生吧。我非常喜欢他们,似乎也是看到了曾经没有被老师重视过的自己,我们私下里也曾掏心掏肺的聊天,我告诉他们我曾经也是班级里不起眼的小人物,看到他们一脸的不可置信,我只是想表达我们是一类人。我知道真诚换取真诚,我始终相信,说不定我的某个言行,某个不起眼的小举动,就有可能影响他们。
其实,我并不知道到底是我的哪个举动影响到了他们,但是我却真实的看到了他们的改变。王博众同学的字写得比较随心所欲,说不上非常差但也绝对不是好。有那么一次的作业,让我看到了不像王博众的字,我说:“原来你可以把字写得这么好。”也许,就是这么一句看似无心却有心的话,彻底改变了这个有心的小男孩。真的,从这一天起,这个孩子的语文作业,认真得让我惊讶,翻开他的作文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分水岭”,那是一个不一样的他,一笔一画。当然,从这天起,及时孩子不写名字,我也一样看得出这是蜕变后的博众的字。后来王博众的妈妈也跟我说,孩子的每篇作文都誊抄得非常认真。孩子们的心很细,一个细节就极有可能影响到他。
还有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是我们班半途转进来的一个插班生,平时比较贪玩,各科作业也是完成不了的类型,把包括我在内的各科老师都给烦得不行。在她刚转学来的时候,我也与她谈了几次话,但都不是很奏效。终于在最近马上要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爆发了一次,我告诉她,虽然你一学期都没交过几次作业,上课也没认真听过,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你。我罗列了我所知道的她做的那些好事,她为班级争得的荣誉,我表示我真的相信她,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是,她的眼睛里噙了泪。这个孩子性格像男孩子一样,我知道这次不一样了,我问她,你是觉得委屈吗?是不是觉得老师冤枉你了?这个孩子一直摇头,我想了想,拥抱了她,其实我也并不知道这个拥抱这个安慰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当时,她并没有推开我。但在今晚的书香少年的活动结束后,她看到我后并没有立刻地逃离我,反而特别亲密地挽住我的胳膊,我说你别闹我今天很累,这个孩子作势就要背我,还说自己有力气……真的,我想在这一刻,我们的关系好像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也许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了。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我不知道明天她将呈现给我一个怎样的她,但是,我始终都知道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她,只要她还有一天是我的学生,我还有一天是她的老师,我就不会放弃,我愿意以真诚换真诚。
经过这半个学期,我仿佛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解的更加透彻了,不是书面上简单的文字也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相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心灵的共通,一种灵魂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