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家长学校】名家大师系列大讲堂:不做焦虑的家长
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晚了两天;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然就有可能步步都跟不上;
孩子快上小学了,应该上幼小衔接吧,否则能适应吗?
小升初关键时刻,承上启下可不能放松呀;
孩子上了初中,得努力考上好的高中才行呀;
考上了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大学可怎么办?
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可怎么办.......
除了这些大的方向性问题,家长还关心许多具体的问题:
孩子做事总是磨磨蹭蹭怎么办?
孩子上课学习精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总是粗心马虎?
孩子为什么总不爱学习,这可怎么办?
这些似曾相识的问题映入眼帘的时候,真真感觉到家长在每个阶段都有操不完的心,绕不过的坎儿!
带着这么多令人焦虑的问题,上周五(10月20日),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的家长们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特邀原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付雪松老师主讲的专家讲座《不做焦虑的家长》。傅校长有从事一线教育25年的经验,她的讲座分析透彻、接地气,还列举了许多付校长自己在与儿子成长过程中是如何面对焦虑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更关键的,傅校长站在一个身为家长的角度,给家长分析了什么是焦虑,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应该怎样接受并积极面对焦虑的情绪,最终学习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战胜焦虑!一系列有理有据的分析讲解,让我们许多家长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第一环节:焦虑的家长:
正如本文开头的那些问题,孩子身上大大小小令家长焦虑的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位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的,父母们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对孩子一生的忧虑牵挂,也开始给孩子的未来做各种打算。
付校长例举了许多家长们焦虑的表现:
1.在网络上搜索“焦虑的家长”,就可以看到上万条文章链接:80后不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父母,确是最焦虑的父母;别把父母的焦虑传染给孩子;焦虑的父母能培养出平静的孩子吗;焦虑的父母在焦虑什么......这每一篇文章都好像是写给我们看的。
2.家长的焦虑也催生了一大批商家逐利的商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专业奥数的训练,或是为了考级和获得证书而参加的学习等。
3.在校长和专家的眼中,家长的焦虑是具体到他们每天要面对的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问题:管得太紧不行、管得太松也不行;作业多了不行、作业少了也不行;学校里的一点风吹草动家长们马上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很快就不淡定了。
4.孩子的表现达不到预期,很容易动怒甚至打骂,;要么就是过度保护孩子,事无巨细地唠叨提醒。难怪我们经常会不由地感叹:现在做父母不容易呀,真的很累!
第二环节:焦虑的功与过:
既然焦虑让我们常常情绪失控、亲子关系失和,那么焦虑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付校长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包括害怕、发怒、喜乐、厌烦、担忧。而由此引发的令我们不舒服甚至讨厌的情绪状态和表现包括:焦虑、抑郁、发怒。当这些不好的情绪出现时,它们可以警醒我们危险的临近,驱使我们提前准备、深思熟虑、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去摒弃和反抗那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不好的情绪是在提醒我们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引起关注。这么说消极的情绪也是有正面的作用的,否则也不会进化出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焦虑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是“过度焦虑”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而我们做家长的,许多反应往往就是过度焦虑。把看到的猫当成老虎,把偶尔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当成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临的危险,感到威胁无处不在,甚至引发失眠、头疼等身体反应,或者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唠叨、发怒,这就是过度焦虑了。其实偶尔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孩子犯的一个无心的小错误家长都不需要看得太严重。
我们应该认识到正常的焦虑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而过度焦虑却是一种有问题的人格特质造成的。快乐与悲伤、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大脑中有着不同的反应区域。这些不同的情绪会控制着大脑让我们的身体做出不同的应激反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霍金斯思维与情绪能量层级图向我们展示出,人类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造成不同的生命状态。一个人的情绪能量层级不同,看到事物的角度就不同。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人的大脑构造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共用一个通道的,世界上本没有积极与消极,只有情绪。体验过悲伤才知道快乐的甜蜜、直面恐惧才能激发出勇气、接受自己的愤怒才能把它转化成正确的爱......一切消极的情绪,只要积极面对和调整,都可以转化出积极的表达方式。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怀有一颗时刻反省的心,与孩子在互动过程中也不断完善自己。
第三环节:了解焦虑:
我们对什么样的事情容易焦虑?我们为什么焦虑?了解了焦虑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解决焦虑。
付校长为我们分析到,那些我们知道确定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一般不会焦虑,比如:死亡。即使如此令人恐惧的事情我们也很少焦虑,因为我们知道,焦虑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再焦虑也没有用;而容易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却是些对我们产生不了多大威胁或是并不确定能发生的事,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吓自己的事。“孩子以前没学过拼音,他上学能跟上吗?”“我孩子换了个新环境,能跟别人相处得来吗?”“他有那么多朋友,可别跟坏孩子学坏了”......
焦虑虽然可以让我们对未知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但是焦虑也让我们不自觉地把一些坏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付校长例举了电视剧《虎妈猫爸》里的片段,让我们去反省:我们到底是把抚育孩子长大当成完成一个项目去规划?让功利心、虚荣心、目的性与我们常伴左右?还是更应该注重培养一个孩子的品格和美德,在养育一个鲜活的新生命成长中,体会生命成长的美好过程,让孩子拥有充盈的内心和蓬勃的人生?
于是,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常为并不一定真实存在的事情陷入焦虑,让我们忽略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风景,甚至许多焦虑是不必要的,孩子的未来并不一定能因为我们的焦虑而改变!我们许多的焦虑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自身的问题!我们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和控制、我们思考问题的态度和角度、我们统观全局的能力和心胸,我们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孩子的信心.......这一切才是需要解决和提高的根本。
第四环节:如何解决焦虑: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了解了焦虑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我怎样才能努力克服焦虑呢?
付校长为我们指明了解决焦虑心态的两条途径:
1.首先,要确立健康的育儿目标:
养育孩子不是只为了让他/她将来出人头地、当大官挣大钱。而是更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心理美好、积极乐观、内心充盈,希望他们离开父母依然可以依靠自己创造美好的人生。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首先要学习放平自己的心态,我们不应该替代孩子的成长,孩子才是自身成长的主角。
我们所做的应该是运用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的界限、管教他们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并观察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们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他的,就交给时间,耐心等着他们长大吧!
2.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
做学习型的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在生活中与孩子一起用积极成长的心态去看问题,凡事选择听好的、说好的、看好的,不好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对人对事都积极评价。王明阳心学提出健全人生三原则:1,不把任何事情视为手段,而是学会感悟其中的点滴美好。2,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赋予它某些意义,即使是不能改变的事情,那么就坦然接受并积极面对,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3,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想得太多太远,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事务。
傅校长的讲座让我们再一次提醒自己,育儿没有捷径可走,一个好的家长是需要时刻怀着不断学习自省的心,愿意去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珍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抱着积极的心态拥有成长型的心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成长。我们只需要跟在孩子的后面看着他/她往前走,只在他/她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就好。
愿我们把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种子能够早早栽入孩子的心里,他们可能是大树、是灌木、是小草,无从比较,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为他们长成自己的样子而鼓掌,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