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系列培训持续进行
新学期伊始,我们迎来了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Veronica博士在青岛为明学校的又一次培训。本次培训为所有正在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一种现如今最为前沿的教育模式,也打开了我们的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就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本次培训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也因此而有了一些心得,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和自我学习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次培训活动,给我的几个启示:
(1)回归教育本原 让思维飞一会儿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以自己的经验来为学生判断对错,我们从心底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多学东西。作为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但是长此以往,我们却慢慢地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去处理的过程也正是学习的过程,然而我们匆匆地把这一部分替学生做好了,他们只需要知道结果,只需要背记常识,于是他们也慢慢学着把“为什么”吞进肚子,不再执着地对这个世界展示好奇。我们却得意洋洋地认为,看,孩子们不提问,他们都会了,都懂了。
哈佛零点计划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启发策略是:see-think-wonder(看到 想到 想知道)我们发现,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认知而产生不同的想法,从最直观的视觉描述,到相关的展开思维,再到深度的思考和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让思维在一定框架内放飞再收回。对于教师来说,给孩子们提供正确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却不应该因此而忽略对孩子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启发。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真的应该被我们温柔呵护。
(2)尊重不同 才能收获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那时候,在我们的眼睛里,苹果里藏着星星,最远的距离不过是从自己家的楼房到奶奶家的菜园,宠物小兔子和我们有着一套秘密的交流系统。如果有一天,苹果只是生物课本上的某种植物,距离只是要套进公式里算出的无意义数字,小兔子只是解剖桌上的一件实验品,所有的学习都是黑白而没有色彩,这样的学习和填充,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只有从本质上尊重不同,从心理上认同孩子们不可能变成同一个模具里的产品,我们才能重新认识教育。本次零点计划的培训中有一项非常好的活动,是让老师们找出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通过讨论,去倒推我们最终有所成就,是因为通过了什么样的过程,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努力。我们最终发现,那些我们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闭环。接触新事物,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来进行学习,对最终是否真正掌握的判断,既来自于个人内里,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灵活应用,也来自于他人的判断和反馈。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应该依照科学的思维过程,在哪个过程需要强化,在反馈的环节是否让学生足够判断自己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多多地提出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或与他人合作解决完成。
既然我们成长为今天的模样,是因为有了不同的经历和阅历,才创造除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多一些耐心,制定一些不同的计划?这种“因材施教”也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教育智慧提出的观点,只是我们走得太快,忘记回过头,甚至停下来想一想。
(3)学科间的线 不过是无形的人为划分
相信很多老师在这次的学习中,都感觉到了跨学科的重要性,甚至觉得这种模式将作为一种趋势被很快利用。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如何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多维。但事实上,我们真正首先要做的,却是从思想上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模式下,实用性的人才无异于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讲求高精尖,讲求专业化,甚至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希望他们能立下志愿,以后当律师当医生或者是当个企业家。
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我高中文科和理科要分班的时候,很多大人也都告诉我说,还是学理科吧,以后好找工作。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说辞,事实也证明了确实学习理科类和工科类能够更容易在这个社会上获得展示技能的机会。当然,在我的大学期间,很多同学也因为学外语或小语种就可以不学数学而沾沾自喜。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真的需要给孩子们贴上标签吗?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本质上真的有什么不同吗?学不好数学的孩子语言能力就一定出众吗?能说会道表达力强的孩子就一定不能静下心来做实验吗?这些偏见,是哪里来的?
其实,学科之间的那条线,最初要打破的并不是“跨”还是“不跨”的问题,而是这个线本身,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甚至要以怎样的速度瓦解的问题。我们往往把学科分的很细,地理的山川河流里,孩子们看不到隐藏在其中的隐士的诗和酒;声音的振幅实验,孩子们却并不能从中听到美妙的音符;一篇英语演讲的诸多语法点,盖住了演讲者身上的那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历史。其实,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够在不同的学科找到一个立足点,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让教学关联起来,让所谓理科文科只是孩子们学习同一事物时的不同方面,让他们在这种关联中,去体味“和”的意义。
这次培训中,有一个根据已有资料设计课程的小组谈论活动。我们组拿到的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根据我们组的人员情况,我们最终以该演讲作为一个切入点,从世界的种族问题,延伸到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上来。我们提出不同学科可以做的不同内容,最终整合成为跨学科课程。历史老师就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变迁,民族的分裂团结等方面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剖析;地理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探寻不同地域多民族形成的奥秘;语文老师为孩子们展示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音乐老师进行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赏析;舞蹈老师可以教孩子们跳起不同民族的舞蹈等等,一个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就这样被引出来了。虽然只是一个模拟的课程,但是设计的过程却给所有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4)放眼全球 从关爱身边开始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一听到国际二字,很多的老师都本能地认为,国际就是要出国,就是要英语好,就是要让孩子能够高大上起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在国外的教学经验也同样带给我一些启示,我眼里的国际素养,和Veronica博士及她的团队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学生学习的一切起点,就是他们身边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世界。 就好像我们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样,孩子们最先得到的教育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来自于他们每一天真真实实的生活。海子在诗里写到“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他在人生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拥有的内心领悟。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生活即学习的这个理念从来都不应停止,我们培养孩子的“国际素养”其实也是让他们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而是他们随手弯腰拾起的垃圾,是他们在公交车上让出的座位。同时,也是他们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勇敢地发声,是在适当的场合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是面对弱小时伸出援手的担当。
这次的培训会上,Veronica博士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教师的教学案例。这个课题叫做“为我们的地球做点服务”。这位老师设计的课程活动是,让孩子们利用一些手里的资源,动手制作气候变化的模型,采访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周围居民,和其他国家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打破刻板印象,最终对气候变化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也对自己在气候变化中能够做些什么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国际素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提到国际就是外国的好,它是我们思考的方式,是我们运用到教学中的所有策略背后的支撑,是我们帮助自己和学生成为世界公民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做终身的学习者。对于我们中国教师来说,如何结合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如何借鉴如今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如何让教育走向一个更多元的格局,都是我们值得研讨的课题,也是我们值得一直探索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