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推出原创中秋祭月仪式 “中秋六祭”:厚德以阴 阳我精魂
青岛为明学校办学三载,始终擎举“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三面大纛,从建校之初的几十名学生,发展到如今超过1500名学生,已成为胶澳青岛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三”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的“八卦”,每一卦皆有“三爻”,象征事物发生、发展、衰落(却孕育着更高层次超越)的哲学意义。为明三年,已经完成了一个超越,故而在明月将满的中秋节前夕,我校小学部推出了这场原创中秋祭月仪式,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国学教育的实力;期待青岛为明学校更高层次的超越。
(一)
仪式开始,三年级2班表演的群口快板《中华诗歌月长明》烘起了观众的热情。“中国文学博大精,源自楚辞和诗经。中国文化重自然,诗词歌赋月常明。诗经陈风有月出,睹月无声思静姝。屈原诗中月清高,披明月兮佩宝璐……”创作者以文学史为线索,顺手拈来历代咏月名句萃集成篇。虽说只有三天排练时间,但班主任多付辛苦,孩子们机灵强识,终使演出效果超出预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注重诗歌教化,我校尤其重视以经典古诗词润泽学子的心灵,“青岛诗教有为明,兴观群怨养性灵。培养厚重高品位,优质人生自然成。”下一步,我们的“诗教”将从“诵读”上升到“欣赏”,最终落实于“创作”。弘扬传统文化的台湾可堪典范,如今,“美丽岛”上很多中、小学生能写出地道的古诗词,期望不久的将来,为明的学生也能望其项背。
两位礼官,李若阁老师和厉文菲老师,身着素净典雅的汉服款款上台,她们都是“播音与主持”专业出身,声音甜美,荦荦大方,为仪式增光添彩。“春分祭日,日曰阳主。祀于坛上,其名逆暑。秋分祭月,月称阴宗,祭曰迎寒,祀于坑中。”《礼记·祭义》中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可见,古人祭祀日月,是为了追求和谐,正如“中秋祭词”中所言:“阴阳克谐,天人和鸣。人怀敬畏,天赐丰登。”接着,“祭词”中解释了中秋佳节的由来:“八月初五,玄宗诞辰。设千秋节,以乐唐人……”“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指的不是中秋节,“中”在这里是“仲”的通假字,中秋节的由来,实际与唐玄宗有关。玄宗生于八月初五,朝廷在这一天设立了“千秋节”(后改为“长天节”),举国为人皇诞辰欢庆。安史之乱后,靠“马嵬兵变”夺了父亲玄宗权力的肃宗皇帝似乎处处与退居“太上皇”的父亲较劲,也把自己的生日九月初三定为“天平地成节”。两节相去不远,庆祝劳民伤财,因此取了折中办法,将八月十五定为“天长节”,并庆二龙诞辰,这便是“中秋节”的雏形。宋代重文轻武,经济富甲历朝,官员收入丰厚,有实力“风花雪月”,“中秋节”便渐渐成了重要的节日,延绵至今。
我们的中秋祭祀仪式,不仅为了普及知识,更欲借此弘扬传统德操,黾勉为明师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之所以能“厚德载物”,是因为坤卦不完善,呈“?”像,但正因不完善,才有更完善的余地,才有变完美的可能。屈原《天问》中有“月光何德,死则又育”的诗句,可见,古人认为太阴有德,想必也是因月有阴晴圆缺,总有完善的余地,才被赋予德之内涵。“礼官致辞”最后以“德之为阴,才之为阳。厚德载物,师道轩昂”煞尾,一则暗示“高分数”与“高素质”、“高品位”之间的互补关系,再则传达为明之师道重视“阴德”。“阴德”者,暗中做有德于人的事,正如大地负载群生而无言,月光滋润万物而息声,真正的师道恰该如此。《淮南子》中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我校办学三年,成果丰硕,名声远播,实乃雷丽霞校长领导的团队所推崇的师道暗合“阴德、阴行”,力行“五星级服务”,从而获得了“阳报、昭名”。因此整个“中秋祭月仪式”,乃以挖掘与月有关的意象中蕴含的“阴德”为纲绳,乃使传统文化之精神、为明学校之灵魂卓然挺立,是为“厚德以阴,阳我精魂”。
(二)
仪式分为五章,祭祀六位神祇,前四章开头,皆由一位同学朗诵制礼者撰写的“主神赞美诗”,再由礼官宣读祭文,酹酒祭奠。第一章《嫦娥》中,“小仙女”朱柏颖真情自然的朗诵,感染了在场观众。“疲惫的六龙隐没在崦嵫,静穆的望舒驱动了月车。广寒宫卷起了千重帷幕,玉露中徘徊美丽的嫦娥……”制礼者认真分析了我国“神话时代”的帝王谱系,还原了嫦娥故事,并对一些内容酌情做了改动。比如,后羿射落九日,羲和为保护唯一的儿子免遭暗箭,才亲驾太阳车成为“日御”。嫦娥为了陪伴幻化为太阴的母亲常羲,才委身嫁给了后羿,最终偷食仙药,飞向月宫。如此,则强化了羲和的爱子之慈,与嫦娥的侍母之孝,使神仙更有人情味。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是封建迷信、文化糟粕,应该摒弃。然而西方文学源于希腊神话史诗,其神仙谱系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并没有压抑人文复兴、理性启蒙。读了几天“马克思主义”,就自诩唯物主义者,以“主义”为斧钺,尽摧残文化之能,这种人不是正常人。只要是指向“真、善、美”,不论其唯心、唯物,都是我们该传承的,欠缺包容精神、人类意识,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句空话。
第二章《玉兔》,制礼者综合了中国和印度的神话,最终浇筑出一个缠绕在哲学命题中追问“我是谁”的,集灵气、戾气、义气于一身的“矛盾的兔子”。大约世间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被自身困惑羁绊,最终沉沦的人;一种是跳出自身困惑,兀然升华的人。神仙,似乎就是人类对那些出离自身困惑的颖悟者膜拜到极点,从而生出的意象,玉兔就是这样一只“因升华而被膜拜的兔子”。《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意思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就是教育。《玉兔祭词》中言:“病疫肆行,人间凄怆。我制灵药,医救四方。老而期颐,幼而无殇。万民和乐,沐浴清光。”如此看开,玉兔也是一只“‘自明诚’的兔子”。
第三章《金蟾》,塑造的则是一个“自诚明”的仙物——“我曾经在人间兴风作浪,邪恶到极点就是个妖魅。小神仙刘海来主持正义,交战中斩断我一条后腿。经点化我渐渐散了邪气,蹲在他脑袋上领悟常伦。为救赎我拼命吐出金钱,从害人到助人华丽转身。”其实,月中蟾蜍象征的是生殖,女娲的“娲”,最早应为“蛙”,因为蛙类被上古先民视为生育图腾。太阴中有三足蟾,太阳中有三足乌,此乃“阴阳相对”;蟾象征雌性,但却有三足,“三”是阳数,此乃“阴中含阳”。阴阳相对,阴中含阳——“[”,这正是对立统一的太极智慧。
仪式的第四章是《吴刚》,吴刚这个形象直到唐代才出现;其事迹与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颇为相似。传说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被罚在冥界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但他总是在未把石头推到山顶时就筋疲力尽,只能任石头滚落,前功尽弃。如此循环往复,溶解着西西弗斯的生命。吴刚被罚砍桂树,也是在即将砍倒之时,桂树忽然愈合如初,如此周而复始,消耗着吴刚的精力。唐代兼容并包,古希腊神话是否在此时传到中国,并在《酉阳杂俎》中被段成式等学者“本土化”,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制礼者认为:传统的吴刚形象,确有不足之处。如今很多学者认同一个说法:金字塔绝不会是奴隶建成的,因为满心怨怒的奴隶不会尽心地将金字塔建得那么完美,以至于石缝之间连针都插不进去,应该是充满虔诚信仰的平民建造了金字塔。想想吴刚,天天做着“无用功”,按说应该满心怨怒,可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把月中桂种传到人间;酿出香甜的桂花酒呢?因此,制礼者做了如下想象:“月中的桂树是月之梁柱,砍断了月亮就訇然而崩。我会用仙术把砍痕愈合,不能让这世界阴阳失衡。”如此,吴刚的事业也就有了信仰的支撑;其所有事迹皆可自圆。
我们没有照搬,而是立象以尽意,赋予嫦娥以仁孝意识,玉兔以颖悟性灵,金蟾以救赎风度,吴刚以大义精神,使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形象拥有了新的德操。其实各国的神话传说几乎都被后代改造、加工过,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传统”,就奉作经典,只做寻章摘句,不敢创造发挥。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应是中庸者、修正者,而不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的“膜拜者”或“破坏者”,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其意味正是如此。
(三)
仪式第五章《祭月双尊》,祭祀的是道家的月神太阴星君和佛家的月神月光菩萨。中国文化的“三根栋梁”是儒、释、道,也许有人会问:这里为什么没有儒家?其实,祭祀本身便是儒家最推崇的培养仁德与敬畏的文化活动,如此,我们的仪式可谓“三教共存”了。
太阴星君,又称太阴娘娘,下管五岳、四渎(河)、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等。相传中秋佳节是星君的生日,古人有中秋祭月祈福的习俗。故而《星君祭词》中曰:“俯瞰五岳,巍峨崇壮。月华尽染,骨气端翔。泛舟五湖,万波清漾。鱼龙潜跃,触破银缸。东临碣石,四海茫茫。珍珠有泪,鲲鹏归乡。四渎蜿蜒,九派滂滂。辉光普照,恩泽浩荡。”制礼者心怀敬畏,以纯净的文字缔造意境,令人联想太阴星君的高洁形象,从而派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月光菩萨,是佛教中东方净琉璃世界的重要神祇。教主药师如来有日光、月光二菩萨辅佐。月光菩萨诞于八月十五,为佛国一方国王,其治下万民祥瑞安康。传说月光菩萨周身都散发宁谧之光,所到之处,不需灯烛,便可光布四隅。制礼者对佛教文化相对生疏,查阅多部佛经,勾勒出“月光国度”的美好——“楼阁映月,桂木为梁。众宝严饰,璎珞满墙。奇花灼目,神树生香。世世丰稔,子民安康。尽享富贵,寿数绵长,其德淳厚,施惠万方。”
仪式的程序、祭品,尽量依照传统祭月礼仪的要求施行、备办。古代祭月礼仪属于“阴祭”,女子需叩拜月神,男子则只行揖礼,我们的祭礼中保持了这一点。所设祭品也是按照传统礼仪要求备办,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月饼、梨子、苹果;制礼者还从淘宝网买了一对“兔爷”作为陪祭,制礼者认为,“兔爷”的原型应该是一位佛教的“护法”,这一观点以后再做详细阐释。《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彘”是大猪,“特”是小牛。我校陶艺教师、小学部综合教研组组长王芸女士在没有专业雕塑泥的情况下,用陶泥塑成了栩栩如生的羊、彘、特,礼仪全过程,一直摆在显眼的位置。小学部“大队长”花琳琳老师工作能力超强,且性格温和、任劳任怨,在最近的两次大型礼仪展示活动中,她都负责统筹工作,成绩可圈可点。象花琳琳这样,在基层不计报酬,默默耕耘的老师,才是我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仪式每一章的“煞尾节目”照样精彩,充分展示我校教师不俗的专业才艺。刘芦莹老师与张杨老师表演的《霓裳羽衣舞》片段中规中矩,二人曼舞翩翩,如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忽然复活,炫起一片雍容典雅的大唐风韵。韩扬老师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只见琴弓游动如龙,忧郁的音符潺湲流淌,汇成一室凄神寒骨的冷月凉意。于洋老师吹奏的双簧管《月宫》低回婉转,悠扬的旋律似乎凝成白练,化作广寒宫摇曳的窗纱,荡起无尽清丽哀伤。宫蕾老师演唱的《那就是我》深沉凝重,如月夜中缦立海滩上眺望故乡的游子,泪珠中映着明月,诉说对家国、亲人的刻骨思念。童声合唱《传灯》,则是献给青岛为明学校建校三周年的礼物。“春风桃李一杯酒,夜冷江湖三载灯。盏盏为明凝皓月,回眸风雨一程程。”三年来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佛家布道明灯,从一点黄晕,渐渐拓成星河。场上四十八个同学手握蜡烛,从台上到台下围成一个大圆圈,孙玉强校长代替雷校长点燃距离他最近的同学手中的蜡烛,闪耀的灯火伴着悠扬的歌声次第传递,直到亮成一片圆满,讲述着筚路蓝缕之创业者的艰辛与荣耀。在场的观众,无不被这饱含宗教精神的氛围所打动,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场景。
仪式最后,礼官朗诵为明原创的中秋对联,以示对全体师生、家长的祝福:
一轮金波,两映天水,三山四海,赏五湖六根清净,七青八黄璀璨,怎堪九派十分富贵赊月色。
十里稻香,九转齐鲁,八方七彩,唱六合五行和顺,四季三光熠耀,难得仲秋一片真纯赠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信青岛为明学校在下一个三年中,必将缔造更大的辉煌,如当空圆月,普照四野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