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评优课回望:麦月耘田 喜望丰收
没有三月的微寒,没有五月的燥热,四月是一个繁花盛开、百花齐放的季节。在这个回暖的麦月,语文组全体老师展开了新一轮的评优课暨名师模仿课。活动全程,老师们精心准备,认真上课,及时听课,加班评课,给出中肯建议,互相学习,互助提高,展现了语文教研组独立、协作、和谐、共进的团队作风。
101班的王清杰老师选取了一年级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中的一篇小故事《马莎长大了》。开始先让孩子们自己登台讲关于之前一直在讲的一部古典名著《山海经》。然后导入这个小故事,先用有感情的朗读,伴着音乐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当中。之后以和老师比赛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再让孩子们自己找到喜欢的好词进行积累。在读、阅、写等环节结束后,又引导孩子阅读另外一篇小故事,上台展示复述。整堂课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102班徐彤老师的课《小松树和大松树》,整堂课以“朗读”为主,从读词、读句到读文,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效果。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以表演再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低年级教学的特点。
103班孙晶老师的字源字理识字课引用甲骨文和象形字的识字方法来展开教学。孙老师把每个字都画出了它的原型,讲明了出处,再现了汉字的来源,学生们看字猜字,教学中,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法新颖有趣。特别是课前导入部分,通过优雅的古典乐曲,伴着老师对汉字的解读,将课堂带入浓厚的汉字文化意境里。
104班的陈亚老师模仿的是小语教育名家窦桂梅老师的《落叶》一课。在备课时,她反复看视频,看教案,做课件,向组长张老师请教,精心准备课文及拓展阅读的文章、生字卡片,练习简笔画,可谓是做足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陈老师一直用自己的热情来启发唤醒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并且自己扮演小落叶,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105班的王晓燕老师带来一篇生动的课文《水滴的旅行》。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小水滴旅行的视频,通过水滴的可爱形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紧接着,从课文的生字宝宝和段落入手,让孩子当小老师,带领着全班孩子学习字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01班的于清老师《学棋》一课,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明白由于两个孩子学习态度的不同而导致学习结果不同,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读、划的基础上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面向全体学生。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充满童趣、意境很美的课文。202班的张雪莲老师结合本课设计了一堂写字教学课,先通过闯关的形式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识字和课文内容,再用通过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进行写字指导,选出三个不同结构的字,用字源字理方法学习字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生字。在指导学生书写上通过展示互评的方式,调动学生认真写字的积极性。
二年级的王阳阳老师带来一堂识字课。《识字八》主要是对偏旁“鸟”“隹”“月”的认识与理解,王老师采用认识这三个偏旁古体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偏旁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文中词语,更好地记忆。为了能够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认识古文字更好地理解三个偏旁的含义,课前王老师查阅资料,观看名师的授课视频,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不断修改,反复练习。正是这样精心的准备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满满的收获。
三年级的贾若军老师选择了课本中的《水上飞机》一课,进行阅读课的展示与探究。她借助简笔画引导学生用“究竟”“渐渐”进行说话训练,拓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小组合作朗读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了解小海鸥和水上飞机这两个童话人物的内心活动。“读出意思来”,读出“童趣”来,恰当地将科学童话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到了一起。并通过拓展同类文章《果园机器人》,进行了学法的迁移训练。
四年级的李白玉老师,以“植物和绿洲”为线索,将《沙漠中的绿洲》和《云雀的心愿》两篇课文串成一条线,展现了一节1+1模式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李老师用两个问题串起两篇课文,孩子们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自学和讨论。在说话训练环节,李老师将原本的“可以……也可以……”句型,结合课文内容,提高难度,变为用“可以……也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说一段话。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李老师别具一格,不是让孩子们一头雾水把时间浪费在找答案上,而是将学生思考出的“森林的作用”展示出来供学生选择。白玉老师认为:说话练习的重点是要进行练习,不是为了考倒孩子。
本册四年级教材的第20课《古诗两首》——《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描写了“小儿”调皮快乐的生活趣事。诗人准确捕捉“小儿”瞬间的动作、心情,并通过简炼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勾勒出生动烂漫的“小儿”采莲图、垂钓图。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清新之美,是四年级李红青老师在教学中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学习借鉴我校中学部正在实施的6+1教学模式,首先借助图文并茂加配乐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还原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小儿”的世界,然后借助导学案自学的辅助,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生生交流汇报和反复诵读表演中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拓展练,全面深入地感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是想感情,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拓展背诵了与本课相关联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等5首诗。
五年级管晓艳老师的主题阅读教学选取了《望月》这篇散文,以优美而又充满童趣意味的语言,描述了美丽的月色下作者和小外甥对诗以及对月亮的想象。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中,管老师按照“江中月”“诗中月”“幻中月”的顺序将全文串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同时,在“诗中月”环节,对含有“月”字的诗歌进行了拓展,引领孩子们领略了更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感情。全文的教授中,都抓住了小外甥和“我”对话时的神态、动作描写,通过分析与模仿说话、写话,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重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301班的张维桐老师,做为语文教研组长,挑战了最难讲的作文课。在这堂主题为《我发现……》的习作教学中,张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用“发现”练习说话,然后结合教师自己发现汽车轮毂的形状不同、发现小猫脚底下藏着的小秘密这两个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导孩子们想像:张老师是如何发现的?并讲述发现的过程。最后带领着孩子们赏析了下水文《我发现了小猫脚底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发现及发现的经过。在孩子们动笔之前,张老师又以“加油站”的形式,给孩子们推荐了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好词好句、经典名言,来辅助成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习作课的一种常见形式,张老师通过课堂启发,唤醒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写作丰富材料。这堂写作课,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思考与探索。
正如我们的一位年青教师所说:每一次课堂实践都是一次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好机会。每一次课堂教研活动都会让老师们在精心的准备中,在课堂的实践中,在同事间的听课评课中,互相学习收获更多,成长更多。特别是雷丽霞校长、孙玉强校长助理、郭长华主任的每次亲临课堂听课指导,都给了老师们莫大的鼓舞和指导。
高效的课堂,打磨的课堂,历练的课堂。在课堂的打磨与历练中不断成长,我们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一路走来,让我们共同成长在为明,收获在为明,播撒在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