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青少年国学院项目:专题讲座揭示汉砖画像蕴含 一砖窥汉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月24日,青岛为明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汉画像砖文化大讲堂在为明剧场隆重开讲。国学讲师王翰老师做了题为《一砖窥汉》的文化解读,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汉砖拓片,向全体教师展示了汉文化的瑰丽气象与精神风貌。
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多用于祠堂、墓室的建筑用砖,起于战国,盛于两汉,延亘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汉代画像砖最有代表性,其形制多样、图案精彩、内容丰富,生动展示了汉代时代风貌、世俗百态,折射出先民的审美情趣、神仙信仰,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讲座首先介绍了汉砖上神秘多姿的神仙世界。这里有双龙穿过玉璧,有龙虎昭示祥瑞,有彩凤翩跹双飞,有神马矫健骈行。汉代先民追求和谐,所以这里的神兽大多两两对应,造型简洁生动,这些被发挥到极致的“线的艺术”,淋漓凸显了阴阳调和,阴阳互补的哲学与美学蕴含。汉代先民笃信鬼神,相信昆仑山上的“阴精女主”西王母头戴华盛(一种女性头饰),坐在龙虎交叠的宝座上,接受神鸟采来的食物;相信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站在云端为人类祝祷,保佑千家万户子孙延绵不绝。他们相信羲和所生的十个太阳会轮流穿过天际,常羲生了十二个人月亮会次第值班一年;相信“天干地支”永不停息的“花甲轮回”,为世俗的世界流转着无穷福运。汉代流行厚葬习俗,人们相信神仙世界是美好的,因此形成“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在神仙世界里,有现实中巍然挺立的阙门,接纳通向天界的荣华富贵;也有阙门旁兢兢业业的守卫,紧握寒光闪闪的长戈坚盾。辅首上的饕餮目露凶光,马道里的轺车独擎伞盖,华堂前的家犬矫首高吠,猎场中的鹿豕仓皇逃窜……总之,人间有的声色犬马,都一并挪移到阴间,冲淡了死亡的恐惧,建构起长生的憧憬。主讲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一种笃诚的信仰。汉代的神仙世界蕴藏着难能可贵的宗教精神。想屈原投汨罗以殉国,不能否认其中有楚文化宗教精神的感召。宗教精神可以转化为对真理的终极追求精神;退求其次,也会催生对天人的敬畏意识,这便是汉砖上神仙世界的现实意义。
讲座也向与会者展示了汉砖上丰富多彩的世俗世界。男子田间驭双牛耕作,女子窗前织布,机杼声唧唧若闻,熟透了的高粱齐刷刷垂着头——田园生活的惬意优哉游哉。陶甑古拙淳厚,铜釜中的肉香隐隐飘荡,切菜的仆役全神贯注,庖厨劳作的辛苦可见一斑。“角抵”展示了汉代先民勇武的一面:拥盾持剑的武士与悍牛对峙,紧握长枪的斗士与高手酣战,徒手而出的力士与猛熊周旋。
王翰老师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伴生勇武的精神,汉代游侠之风方兴未艾,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无畏的勇气,这是托起大汉雄风的一根重要的支柱。”传说中的“百戏”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多样。百戏,是对流行于汉代的多种艺术门类的泛称,包括杂技、魔术、乐舞、故事表演等形式。柔媚的女性在七只碟子、两方小鼓之上舒张广袖,翩翩而舞,这就是传说中的《盘鼓舞》;滑稽的侏儒身着垮裤短衣,踏着铿锵的鼓点诙谐而舞,这便是史书上记载的“俳优”。十张桌子摇摇叠起,顶上的表演者挺臂倒立,了无惧色;六个小球高低跃动,画中的耍丸人翻手如梭,游刃有余。更有甚者,行进的马车上居然横竖支起几根杆子,艺人们在杆上猿腾狐跃,似乎游离于物理规律之外。从历史课本上我们了解到,汉代先民劳作辛苦:兵役、徭役、算赋、口赋,春种、夏灌、秋收、冬藏,但是,汉画像砖上却为我们补充了他们快乐的一面。没有追求快乐的积极动机,缺乏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哪会有“百戏”的兴旺与发达?所谓“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在汉代体现得尤为突出。
讲座还介绍了“吉语砖”,其中铺在汉代宫廷和官衙地面上,印有吉祥祝愿的地板砖中的意味尤为隽永。未央宫的地板砖上以“缪篆”字体镌刻着这样的字迹:“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是的,这是一种宣传,但他们没有斥重金制作大型广告牌,刻印空洞的官话哗众取宠,而是将宣传融入寻常生活中,不事靡费,却无处不在,时时提醒来访者关注民瘼,勤政兴邦。
青岛为明学校,一个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回归教育本质的地方。三月初,青岛为明学校与青岛市汉画像砖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将汉砖文化请进校园,旨在以此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校园里的博物馆”等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全面发展,体魄兼备的优秀学子。相信汉画像砖文化一定会在青岛为明学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