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首届国学戏剧节:为明绿酦醅 国学红氍毹
2016年12月21日是冬至日,按“阴阳学”的说法,这一天阴气最重,“阴阳交割、万物亡寂、生机禁闭”,然而,青岛为明学校的礼堂里,一阵阵劲爆的掌声拍打出一汩汩劲爆的阳气,直可爆棚。“为明绿酦醅,国学红氍毹——青岛为明学校首届国学戏剧展演晚会”无疑为这生机禁闭、寒雨交加的冬至日夜晚,平添了一份劲爆的生机。
《道德经》上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教育,当然要遵循“有无相形”的自然法则——有形的分数“以为利”,无形的素养“以为用”。青岛为明学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秉承着“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三峰并峙、“有无相生”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才有对最可提升中国人素养的“国学教育”的高度重视。荀子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为明的“国学教育”,构建了“国学课”、“国学大讲堂”、“国学仪式”、“国学戏剧节”之“学行合一,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尽其理”与“究其难”,即课堂讲授与课外拓展相辅相成,因此,才有这场国学戏剧展演晚会的诞生。
玉叶琼枝,葳蕤增色
国学,像浓浓晨雾中风姿绰约的秋水伊人,我们痴痴寻觅她,哪怕溯洄从之,路阻且长。
国学,像河中绿洲上德貌双全的窈窕淑女,我们久久牵念她,情愿朝朝守望,夜夜难眠。
国学,像汉水之滨那清纯灵动的戏水神女,我们苦苦追求她,立志披荆斩棘,一览芳馨。
国学,像纷繁乱世里崖头望夫的知心爱人,我们默默依恋她,暗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化用于《诗经》中《蒹葭》、《关雎》、《汉广》、《击鼓》四首诗的开场词,如悠悠山泉,从来自国际部、初中部四位主持人的清美嗓音中缓缓流出,委婉传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缱绻之情,晚会就在这悠悠缱绻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虽然是戏剧展演,但若没有五个歌舞、器乐类节目的衬托,整台节目必然显得单调;五个节目各俱风致,着实为晚会增色不少。
七年级一班于昊宸同学从小接受打击乐训练,尤其擅长中国排鼓。舞台上的小昊宸瞬间激怒了鼓槌,唤醒了蛰伏已久的五方鼓面,敲打着激越磅礴的威风和喜迎嘉宾的快意:一番击打,如千河竞奔,大河澎湃,小河窸窣,高调低音,相谐律动;二番击打,如国宾入都,人声振奋,乐声窾坎,欢歌乐韵,交映雄浑……
七年级二班同学袁蕴莉,同样从小就接受正规舞蹈教育,她为观众奉上了高雅的独舞《浮花恋影》。小演员屈伸柳腰,舒展玉臂,翩翩而舞,如落在水面上的悲伤孤葩,千般辗转,不知何处是归乡,营造出“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的凄美意境。
王彪老师一曲《月满西楼》,博得台下观众多次掌声,如同关西大汉丢掉了铜琵琶,跑来摆弄二八女郎的“红牙板”,使这段被传唱了八百年的思夫闲愁,平添了一层阳刚呵护,似乎李清照等了八百年的音讯,终于姗姗回荡于深闺的梦中。
国际部管铁麟同学吉他弹唱王洛宾先生的《一江水》。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吟唱着哀而不伤的美妙旋律,与唐人张籍《怀别》中有名句“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无因同波流,愿作形与影”异曲同工。
小六二班张永佳同学演唱的《誓言》颇具古典韵味,如同俏丽清纯的小家碧玉深夜拜月许愿,希望明月将心中无限的依恋传递给玉门关上戍边未归的情郎。小永佳演唱时,LED屏上播放着著名画家王沂东颇具古典主义风格的“红色系列”多幅经典画作,细腻的画风描摹出中国式小家碧玉恬静端庄的神韵,与歌曲情境相得益彰。
青岛为明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致力于“音乐滋养”与“绘画滋养”。音乐方面,学校设立了多门乐器选修课,并设有专业钢琴房、舞蹈训练房;不惜重金邀请专业人士执教。绘画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瞻地方书画展,同时开设相关的绘画、书法课程,供学子选修。其实,一个在名画前驻足,不知不觉中热泪满眼的人;一个在名曲中忘情,不知不觉手舞足蹈的人,才更有可能成为在事业上有所突破,为人类找到新出路的人。为希腊文明缔造辉煌的大师们都是全面发展,热衷于艺术求索的人;为中华文明定下基调的孔夫子也是多才多艺,被音乐感动得“三月不知肉味”的人。青岛为明学校,正在用“高品味”的力量,唤醒学子的性灵。
寓教于乐,以人为本
千百年来,欧美教育有根深蒂固的戏剧传统;近百年前,民国教育有独树一帜的戏剧成果,戏剧实践,作为一种学习拓展方式,已使古今中外莘莘学子受惠无穷。青岛为明学校的“国学戏剧”,则将戏剧实践与国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观摩戏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知识、领悟道理的过程,一石二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可谓首创。本次戏剧展演中,我校原创的三个戏剧颇有“寓教于乐”的意味,不但演出效果不错,而且涵盖许多知识点;随便找一点深入,都可涉及“一片”。比如小品《时空法庭》,所勾连的历史、文学知识点就有几十个,不仅宣扬国学精神,还可对语文、历史教学有所裨补。
也许有人认为戏剧展演耽误孩子的学习,不务正业。但请看孩子们的表演,灵性十足,可圈可点,以致一位看了演出的领导被感动得凌晨两点都没睡着。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事,肯定会全心投入,从而催生性灵,有所收获。我在为孩子们排练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当孩子在所谓“不务正业”的事情上如此舍得投入精力的时候,我们“务正业”的老师该有所反思了。
《礼记·学记》上说:“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意思是:课外不弄乐器,练指法,课内就难于学好弹琴;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难以领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等杂事,课内就难于学好礼仪;如果摒弃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因此,执教的君子,要让学生学习时专心致志,休息时热情玩弄杂艺,如此,学生才乐于学业且亲近师长。可见,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平衡“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寓教于乐”的事儿。
《道德经》中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们不妨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最高境界的教育(太上),其实是一种终极追求,姑且不论,我们生活中可以遇到另外三种从教者——亲而誉之者、畏之者、侮之者。据我观察,大多数老师是被学生“畏之”者,而被学生“亲而誉”的老师,恰恰是那种秉承“寓教于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诚关注、爱护他们的老师。戏剧展演过程中,有一个场景深深感动了我:国际部的同学演《七品水浒》的时候,Mr Ben一直站在台下关注着他们,等到表演结束,Ben迎上去与每个演员热情握手;不停夸奖着弟子们,学子们“亲而誉之”的老师,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相比之下,很多学校则极尽“畏之”之能,不惜违背人本,把学生钉在教室里,挖空心思令其提高提高再提高,跨越跨越再跨越,殊不知《道德经》上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脚尖站立反而站不稳,劈开双腿走路肯定走不快。长久以往,学生的成绩反而上不去,即便上去,也很难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
礼敬经典,回归本质
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教师鼓励初一的孩子排演了《<茶馆>第一幕》,以感受经典的魅力,奉上对文坛巨匠的祭奠。为了尽快让孩子们体悟剧中人物的神韵,教师找来“人艺”版的《茶馆》视频;通过视频为他们讲解戏剧的背景,分析每一个角色的表现要点。孩子们进步很快,虽说其表演难以望专业演员之项背,但他们思考了,感受了,努力了,尝试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有人会说:戏剧本就是虚拟的东西,我们让孩子沉迷于虚拟的戏剧环境中,他们会脱离现实。俗语道:“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台上的演员并非角色本身,却要全身心融入角色,有如精神病学中将别人当成自己的“妄想症”患者。观众明知台上演的是假戏,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形成一种“移情”效应,不自觉地随着台上的故事欢笑、哭泣。可以说,“疯子”和“傻子”共同烘托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情境,形成一种生动的心理体验,缔造了一种和谐的心灵默契,从而在怜悯与恐惧中,使心灵得以净化。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师一定要保持赤子之心,如此,才能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陶冶其善良本性;戏剧表演,乃是这种“共鸣”与“陶冶”的理想方式。其实,让学生学会善良地活着,才是最现实的教育。
青岛为明学校的国学戏剧展演永远瞄准经典,《茶馆》的搬演,便是对经典文化案例的礼敬;小品《去紫回朱》则是对经典文化理念的礼敬。经典是经过历史的淘洗、淬炼,依旧保持着迷人魅力与现实意义的文化精华;对于这些汗牛充栋的“精华”,一个人终其一生,能窥其“冰山一角”,已经算是不虚度了,所以,我们的国学教育没有时间去扯别的。在当今快餐文化泛滥,文艺纸醉金迷,“韩流”铺天盖地的喧嚣浮躁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品读、研讨、弘扬经典文化,要不然,这个文化的根,可就真的糜烂了。
如果想从更高层次礼敬经典,教育就要回归本质,“本立而道生”,然而当今,教育却在渐趋疏离本质。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在这里,孟子已经指出了因由——“利与善之间也”。可见,教育究竟是百年大计还是经济杠杆,是神圣事业还是谋生饭碗,关键看操作者是为“求利”,还是为“向善”。“鸡鸣而起,孳孳而为”,现在从教者工作不容易,我们都很累。同样是累,而我们是在想方设法牺牲学生的快乐,无限制追求分数,使“他”为“我的绩效”充作炮灰,还是在想方设法顺应孩子的本性,坚守寓教于乐,让“我”为“他的人生”种下美好呢?“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会怎么做?值得庆幸的是,青岛为明一直坚守着教育的本质,“向善”第一,“求利”第二。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我来这个学校两年,学生人数增长了10倍,不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疏离教育本质,“先义而后利”,从而“荣者常通”吗?“去紫回朱,找回正道”——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礼敬经典、回归本质,这四个方面既是国学教育的正道,也应该是整个教育行业的正道。
青岛为明学校首届国学戏剧展演晚会结束了,演出那天是冬至日,阴气最盛,且下了一天的雨。然而,物极必反,阳气回归,从冬至日到农历新年这段时间,古人称之为“初阳岁”,我们的晚会,无疑在“初阳岁首”率先奉献了一份阳气。山东一带民谚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这个冬至雨很大,倘若来年真能迎来一个晴好的新年,为青岛为明学校的国学教育迎来一个晴朗好开端的话,这点雨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