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新课堂:在有张力的课堂中积蓄教育的力量
“教研促发展”这是为明人在教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那么要促新教师们的发展必然要开展多样的研究活动,给教师们搭设“舞台”。刚开学半个月,我们先后开展了“全体教师的推门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为老师的成长搭建真实成长的平台。
新教师汇报课,我们带着目标推进,基于课堂督促反思:你的课堂要把孩子们带到哪里去?你将如何带领他们去?你将如何评估他们是否抵达了? 我们督促老师们观察:课堂中孩子们的反应如何?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孩子们是否有足够多的收获?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带领孩子进行了大量阅读?在这个舞台上,老师倾心奉献着,尽情挥洒着,不断磨砺着,汗水与智慧同在,挫折与成功同在。
王阳阳老师在执教《再见了,北京》一课时,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利用歌词、视频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课堂节奏和时间把握合适,难点的解决到位。整堂课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领孩子走人文本,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丽娜老师的《有趣的发现》,使我们感受到一位肯钻研,敢尝试的年轻老师的工作热情。她重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课的开始设计导学卡,为孩子们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高效课堂搭建平台。她重视孩子学习方法的习得,比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中起的作用。
一年级的王清杰、王晓燕、孙晶、徐彤老师在执教拼音课时,利用直观的图形联想到拼音的形,教授拼音的发声时,甚至引领孩子感受气流的不同。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新老师的敬业与用心。
孙晶,一位充满教学智慧的老师,她的语言活泼,富有童趣,深入孩子内心,因此她的课灵动,具有吸引力。
徐彤,一位教学基本功过硬,扎实的老师。她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课堂设计环节清晰,方法多样灵活,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
陈亚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语文功底,谦虚好学,在识字教学中运用象形、会意字的演变,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并能借助拼音引导孩子独立识字,颇为用心。
本轮汇报课,“青蓝工程” 老带新坚定推进,落实有效。各教研组积极听课、评课,不打折扣。基于课堂,聚焦课堂,研究模式,研究高效,在课堂中丰富经验,生发智慧,积蓄能量,使全体新老师真正的在课堂这块绿地上有底气、有力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