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迎新春”—青岛为明学校初中部主题散学典礼精彩落幕
2016年1月22日上午,青岛为明学校初中部“书香伴我迎新春”主题散学典礼在报告厅成功举办。
20日期末考试结束,只余下21日集中排练一次,能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如期推出这场典礼,得益于学部的统筹规划;得益于王彪老师、李淑艳老师、王蓉老师于百忙之中多次见缝插针式的辛苦排练;得益于王翰老师抱病撰写出礼仪展示文案并及时遴选、训练学生。总之,在这个团队里,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大家合力为本学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
典礼的第一个节目是由学生献上的管弦乐器合奏。虽说曲目旋律简单,水平不过业余,但孩子们认真庄重地吹奏出每一个音符;点点音符如翻飞的蝴蝶飞舞在报告厅里,织成一种真挚青涩的音乐氛围。青岛为明学校注重音乐教育,开设了多门乐器选修课,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在特聘专门人才的指导下正规学习乐理,研习演奏技巧。
青岛为明学校的音乐教育,并非哗众取宠的跟风附和,亦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更非要求学生达到什么专业水准,而是我校在古代文化智慧的感召下,推行的一种特色德育。《乐记》有言:“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见,古代的礼乐教化,并非为满足“口腹耳目之欲”或培养专门人才,而是让学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优化心灵,“平好恶”以避免趋于极端,“返正道”以追寻中庸之德。因此《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关键是“乐不可以为伪”,因为俗乐中听不出“阳春白雪”,雅乐则难取悦“下里巴人”,音乐不会说谎。因此,为明的的音乐教化是君子之教,聆听并演奏古今中外源于高尚、高贵之情而谱成的“雅乐”,绝不涉猎如今令俗人浮躁忘情的“哥哥妹妹”之流的俚俗之曲。优美的雅乐具有净化心灵,提升审美品位的独特价值,一旦学生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得以身心归正,则多了份恬静,少了份浮躁,行为处事必然渐渐合乎礼仪;道德素质也将集腋成裘,渐入佳境。正如《乐记》所言:“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相信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化中研习、思考,必将有所“得”。
典礼中,刘芦莹老师的形体课成果也得以展示。清纯靓丽的的美少女们登上舞台,随轻松欢快的音乐翩翩而舞,一肌一容,随未尽态极妍,但洋溢其间的青春活力却蕴含着洗净铅华之美;一步一式,难匹杨柳轻扬,但渗透其间的少女风致却辐射出自然坦荡之真。我们还需要进步,但相比昨天,我们已于举手投足间平添了一份优雅。
小升初2班徐鲲鹏、蔡尚尚等同学为《家有儿女》片段配音,看!他们完全融入了剧情,字正腔圆,情感到位,闭上眼睛,仿佛报告厅里正播放着原剧。这是李若阁老师“播音与主持”课成果的一点点展示,虽说只是“一点点”,但足以“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美味,一鼎之精调”了。
(二)
由王翰老师改编并主持的“为明乡饮酒礼”是典礼的“重头”。小升初1班宋雨佳同学一曲《礼仪之邦》拉开了礼仪展示的序幕,王翰老师身着古代礼官服饰轩昂登台,宣读《礼官致辞》:
“……为明之教,言教以高其分,礼教以厚其仁,乐教以聪其心,画教以精其目,体育以强其魄;阅读以广其识。噫吁戏,此乃君子之乡,礼义之乡,诵读之乡;非散儒之乡,货殖之乡,樗栎之无何有之乡也!既为礼义之乡,当有乡之礼仪,其名曰:为明乡饮酒礼……”
宣读完毕,礼官邀请由小升初1班王中平、段晶晶扮演的“两司正”上台,共同介绍“为明乡饮酒礼”的来由:“乡饮酒礼,姬周敬贤尊老之礼也。时诸侯设乡学,学子入学,三年乃成。斯时,乡大夫与耆老公推学子之贤能者以佐公侯,其最贤者曰“宾”,次贤者曰“介”,再贤者三人,曰“众宾”。遴选既毕,乡大夫率两司正宴飨群贤以示礼敬,斯为乡饮酒礼之重头。后世诸朝,皆以乡饮酒礼行教化,唯时日、礼制有别耳。唐之乡饮酒礼,一年一行于州县试毕。为明之乡饮酒礼,用周之礼数而减其繁缛,顺唐之时制于考试之后,以奖掖师生,褒扬先进,彰书香之奇魅,襄为明之教化。”
礼仪展示的第一个环节是“贤能之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随着礼官一声吟诵,由王靖涵、祝文静、陈昱臻等五位同学扮演的“贤能”登台揖礼,而后按礼官的安排,站到《仪礼》中记载的指定位置。礼官请上贾雯棋、李时雨两位同学,端着古色古香的酒爵为“贤者”敬玄酒。所谓玄酒,就是清水,周朝初创制定礼制之时,考虑到商朝因滥饮而失国,故规定在礼仪大典中备办玄酒,以为警示。后来,玄酒被赋予“虽则淡洌,君子之味。明水之尚,贵于五味”的象征意义,用于礼敬贤者。敬酒之后,司正呼唤台下的“贤能”,也就是十位三好学生上台接受了表彰。
礼仪展示的第二个环节是“书简之敬”。周朝“乡饮酒礼”中有隆重的祭祀先祖活动,改编者保留了这一环节,改为向书籍致祭,扣紧“书香伴我迎新春”这个典礼主题。礼官宣读:“天地玄黄,百草其芳。隆冬时至,一眼苍凉。人之屹立,傲雪经霜。君子之室,不泯书香。烦请贤能献书,以为祭品。为明书礼,祭拜国魂。”“贤能”们逐个奉上“祭品”。“贤者”王靖涵献上《庄子》,并朗读书之要诣:“鲲鹏展翅,天地逍遥;梦蝶栩栩,物我两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撄宁境界,可以逾越乎生死。轩辕奏乐,行五德而应自然;望洋兴叹,谨大道而反其真。”而后,其他人按照王靖涵的方式,献上《孟子》、《墨子》、《史记》、《道德经》。“献礼”完毕,司正段晶晶有请家长登台赠书,学子代表登台领受。最后,礼官在大屏幕上公布了寒假书单,并吟诵:“春花争艳,香飘一时;诗礼传家,永世芳馨。为明书单,奇香眷顾。新春读书,开年不俗。请学子寒假照单读书,莫负新春!”
礼仪展示的第三个环节是“长者之敬”。司正王中平宣布:“我校初中,已露峥嵘。班级特色,和而不同。班任辛苦,鼎力推行。劳苦功高,长者可敬!请长者上台,受拜饮酒,以示礼敬!”七位班主任鱼贯上台,接受敬酒,并各自宣告其班级特色。而后,司正段晶晶宣布:“更有长者,苦心经营。筚路蓝缕,莫辞伶俜。一年半载,托举为明。经风经雨,阔步前行。新春将至,初暾融融。把酒颂赞,开拓之功。请‘小升初合唱团’献上《为明新春礼颂》。”六年级全体同学上场,倾情吟唱由王翰老师作词、作曲,王彪老师编曲、钢琴伴奏的原创歌曲《为明新春礼颂》,以此歌颂雷丽霞校长、韩文校长以及教师的创业之功。
到此,“为明乡饮酒礼”结束。
《礼记》中言:“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本次初中部散学典礼以音乐合奏起首,以礼仪展示结束,包含“内和而外顺”的“礼乐教化”意味。
(三)
雷丽霞校长和往常一样,做了热情洋溢的即兴演讲。她祝贺初中部散学典礼成功举办,肯定了“为明乡饮酒礼”的创意;希望将“国学礼仪展示”活动打造成青岛为明学校的特色。中国儒家文化强调“礼”、“仁”一体,这就要求青岛为明学校的国学教育也当如此。因此,除了外在的礼仪展示活动,我们还在开发系统的国学理念课程。课程立足人本,直击学生心灵,力求使“礼”、“仁”互为表里,激发文化活力。
古代的礼仪活动往往诗、乐、舞结合,既是一种教化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据史料记载:除了诗歌和音乐,先秦贵族青年还接受舞蹈教育。《乐记》中说:“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这里的“执其干戚(斧钺),习其俯仰屈伸;行其缀兆(队列位置),要其节奏”便是舞蹈教育,目的是为培养“容貌得庄焉,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的团队精神。然而仅仅是“团队精神”吗?这里的“容貌得庄焉”还暗含着一种更重要的精神——敬畏。礼仪的精髓便是敬畏之心,礼敬先祖、礼敬神祗、礼敬人杰,然而,人们所礼敬的,其实是附着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令人足以敬畏的人本价值。礼仪和文学一样,也要“立像以尽意”——通过诗、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缔造氛围,这是“立像”;借以净化人心,表达对所信奉的人本价值的敬畏之心,这是“尽意”。
现代人拜金之心有余,而敬畏之心不足。即便有所敬畏,也是敬畏权威,敬畏领导,敬畏实惠,鲜有家国之敬,生民之畏,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真正关注。《荀子》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不是吗?我们今天很多人读硕士,攻博士,最终目的也就是换取一纸文凭,当做获得好评,找个工作的“禽犊之献”。针对这个问题,荀子在《劝学篇》里解释得很好——“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可见,“隆礼”,即真正的礼仪教育相当重要。因此,为明的礼仪展示活动,是营造高尚氛围,培养观者敬畏之心的展示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示活动。也只有在雷丽霞女士主持的青岛为明学校,才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