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才会望远—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系列培训北京行
近日,北京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为明实体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会议。作为为明独立品牌一直致力于科研兴校的青岛为明学校,也分别派出骨干力量参会学习。小学部语文组曲秋、张雪莲、孙晶、李白玉老师在科研督导处孙玉强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
培训期间,教师们分别走进清华附小和中关村一小参观学习,与前来参加培训的各实体学校骨干教师一起聆听优秀学校领先的办学理念,感受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与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醍醐灌顶,收获颇多;在分享兄弟学校老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时,也给自己带来启示和触动。
清华附小作为百年名校,几代人的努力,奠定了清华附小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古典的建筑风格,还是古朴的装饰装潢,亦或是古色古香的陈列,连走廊的书架,大树上飘飞的绘本封面,都显出了清华人的追求,无不渗透着“成志教育”的初衷。
中关村一小,一座被向日葵包裹的学校。借助于周边良好的环境,以及各大研究院家长资源,中关村一小的校园里处处显示出浓厚的科技氛围,大厅里处处陈列着孩子们的手工作品,稚嫩而又新奇。楼顶的天台被充分利用,有的作为足球场,有的开辟为农庄,农庄里大棚、灯光、营养液一应俱全。楼道里贴满了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微社团”海报。
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张立军执教的《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写的”三个问题,成功使得学生走入文本,了解内容,又走出文本,学会表达方法,并且巧妙的通过一句名言,让学生将内容情节成功转化为优雅的表达。
还有聆听了王玲湘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朝花夕拾》后,我们发现,原来鲁迅先生沉重的写作风格,也可以让孩子们觉得好玩,从好玩讲开去,进而发现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以及个中深意,真正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也使得阅读变得不盲目。
在仰慕大师之余不禁使我们思考,我们和名师究竟差在哪里?文本细读的功底,它不仅仅是吃透文本,还是语文老师提升整体素质,提升专业精神境界的的一个重要通道,只有把文本细读和专业成长整合在一起,我们前方的道路才会宽阔和敞亮。也许自己欠缺的正是这份整合,应把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再深刻些,并随时记录下来,在思考中成长,在积累中丰厚。
清华附小: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基于儿童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乐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通过 “1+X课程”,实现完整人格的成志教育。在王玲湘的报告中多次出现,可以看出在专家的心中早已建立起“大”语文的视野,它指向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高度。他们在课堂上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意识,他们的课堂活泼、和谐、丰富而富有激发性。
名师身上散发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聪慧、坚毅、幽默、活泼。他们已然不把教学当成一份职业,而是将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他们已然不只是一名教育者,他们还是学习者和阅读者。他们阅读经典,底蕴丰厚;他们阅读社会,积淀感悟;他们阅读儿童,了解儿童,点燃儿童;他们饱读诗书,不断提升自我。
登高才能望远,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曹文轩,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童话奖获得者,他为我们做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报告。让我们明白了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主要群落的合理性,因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字。儿童文学的宗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高度契合,它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观。绘本是重要的文本资源,它是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东西,打造儿童精神底子的大善、大智慧。绘本还是一种离哲学最近的艺术文学门类。这更坚定了我们学校小学语文组在自己研发语文课程中所做的尝试与探索。
记下青砖墙上清华附小人的愿望,让我们一起共勉: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教育的智慧与欢快的笑声;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