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壳大世界||青岛为明学校带你走进贝壳世界领略科普魅力
朗朗金秋,丹桂飘香。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学期,新的希望。开学第二周,我们请来了著名青岛贝壳博物馆里李宗鉴总监为孩子们讲解清新脱俗的段子式科普知识。赋予贝壳鲜活的生命力为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高段学生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普大餐。
青岛贝壳博物馆老师李宗鉴以“小贝壳大世界”为讲解题目向公众传达了生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汉字等贝壳相关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师生热情高涨,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的到来,李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穿越5亿年只为遇见你——鹦鹉螺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但经历数亿年的演变,外形、习性等变化得却很小,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成为海洋中当之无愧的“活化石”。我们小学部的学生博文多识,在这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中收获颇丰。
人们常说贝壳里可以听见海的声音,实际上也只是人的一种臆想,而鹦鹉螺是真的可以听见水声。李宗鉴老师告诉大家:鹦鹉螺内部有着像年轮一样的构造,可以让水积蓄几百年而不消亡。
除此之外,这种特殊还有着像年轮一样记录时间的作用。潮汐代表着地球和月亮的距离。从切开的鹦鹉螺中可以发现,内部螺线分为30层,每天长一层,潮汐潮落,一个月就形成了。l按照存在时间的长短,依次剖开相应鹦鹉螺会发现,其中螺线最少的只有9层。根据环境变化,鹦鹉螺下沉,保存完整的大胆推测,在很久以前一个月只有9天。 现如今的天文物理学研究,再次证实了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以此看来,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正在以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速度慢慢变远。连时间都不是永恒的,而鹦鹉螺却拥有着坚韧、永恒的品性,所以才会被李宗鉴老师笑称是“穿越五亿年只为遇见你”的海螺。全场师生被李老师的幽默风趣全然吸引。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贝壳告诉你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数学又是科学的皇后,人们的生活实践都离不开数学,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含有数学美,当然贝壳也不例外,李宗鉴把在鹦鹉螺身上体现的数学知识,表现的淋漓尽致。l这个“穿越5亿年只为遇见你”的鹦鹉螺身上存在着非常有趣的数学规律——等角螺线。等角螺线是数学家笛卡尔在1638年发现的,也称“黄金螺线”,是自然界最完美的经典黄金比例。黄金比例表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而“自然率”则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状态。黄金比例率是凝固的“自然率”,“自然比例率”是运动着的黄金律。纵使改变,依然故我,螺旋上升,生命不朽。以“斐波那契数”为边长画一组正方形,由于数列中每项都是前二项之和,所以不管停留在哪个斐波那契数,这些正方形都恰能转着圈地码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斐波那契矩形”;再连接着每个正方形的对角画出四分之一圆周,鹦鹉螺壳就是这样诞生的。贝壳里;的圆周率换一个近乎垂直的螺旋线思考,将圆切割开来,就出现了π。这最早是由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的,阿基米德根据割圆法求出π=3.1415926535898,圆周率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瞬间,贝壳中的三大数学常量就聚齐了,有一个人将黄金分割率、自然率和圆周率统一起来,构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公式:他就是莱昂哈德·欧拉,该公式也被定义为“欧拉公式”。恰逢印证了李宗鉴老师说的那句话“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贝壳告诉你”。
全场师生一同跟随李老师大喊,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小小的贝壳引出大千世界的奥妙这正是李宗鉴讲解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生价值的完美映射!最终,孩子们告别了李老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剧场。这场报告简直是受益匪浅。让我们一起期待李老师的下一次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