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人||青岛为明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公开课
青岛为明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学校,一直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目前全校三年级至八年级所有班级都增设了人工智能编程必修课。
通过编程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程序制作的乐趣和用计算机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并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智能化,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提高和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研究,我校课题组成员每月开展人工智能研讨公开课,探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研究,本期人工智能编程特色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郭花老师的一节《快递宅急送》编程课,将三年级学生引入编程的大门,用程序模拟快递员从家到快递网店,又将快递送到丰巢,以及上门取件等活动。把编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枯燥的坐标知识与送快递到指定位置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编程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引导学生理解快递小哥的不易之处,学会礼貌待人,让生活处处充满温暖。
霍美丽老师的一节《飞向外太空过冬》是四年级的编程猫编程课,老师通过播放一段雪花的小动画引导学生感受到寒冷的冬天,天气很冷,引导学生通过编程制作一个小游戏,可以带着自己源码世界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温暖的外太空过冬。本节课主要回顾了“广播”和“坐标”移动使用。讲解了“外观”积木块,让学生通过外观的改变来实现任务的出现和隐藏,以及角色外观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想象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外观”积木来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刘珊老师的《神奇的图章》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scratch课程第10课内容,刘老师依据课标和教材基础,但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创意改编,以冬日里高洁的梅花作为课程主线,学习新代码图章指令,引导学生从制作一朵梅花开始到加入新的指令,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自主编程制作满树朵朵梅花开的动画程序,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已学知识,迁移,探究新知识完成编程设计和制作,提高了学生探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制作梅花开的动画的同时还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感和审美情趣。
孙纯菡老师的《智能护眼小台灯》旨在让学生认识电位器和人体红外传感器,理解电位器和LED灯在数值上的映射,学会标识变量的用法。
本节课的主线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一步步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本节课在智育的同时融入了德育。开始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制作台灯”这一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一步步推进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到“知识改变生活”,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更多的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助人为乐。
四节课都充分地体现了我校编程课的特色体系打造,理论联系实际,将编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从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思维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