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课程||青岛为明学校“至尊九九”——重阳国学礼仪展示
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青岛为明学校国学教育研究中心用心策划的“至尊九九——重阳国学礼仪展示”精彩上演。
去年此时,我们也曾推出过一场以孝养文化为主题,以庙堂祭祀为主线的“重阳敬老礼仪展示”。与去年不同,今年的展示侧重从民俗角度诠释重阳文化;勾连青岛乡土文化中的精华与为明学校教育理念,形成五章呼应以“祭-赞-颂”贯穿每章节的礼仪课程结构。本次展示活动的大标题为“至尊九九”。《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字面意思是:看到龙翱翔天空,利于出现德操高雅的君子;“九”是最大的阳数,“五”是最强的阳数,九五结合,寓意经过隐忍提升,终将大有作为。在此,制礼者以“九五”呼应“至尊”,以“九九”指代“重阳”,寄托对老人最诚挚的祝福,对为明最美好的祝愿。
第一章:火之祭
本章节祭祀始祖炎帝。炎帝是神话传说中的农神、火神,他驯服烈火,为人类服务,也是五行中南方朱雀的主神,被尊为赤帝,掌管夏季。古代有重阳节祭灶的风俗,就是在缅怀始祖炎帝。这里的“火”也指“大火”,即火星,又名“荧惑”。传说炎帝以火星的出没为参照,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大火历”,而所谓的火神祝融,很可能只是上古掌管火星观测的官员。重阳时节,火星即将隐没,先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致敬炎帝,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小学部张宜主任登台宣读祭词:“惟祖炎帝,贵氏神农。生于姜水,因以为姓。民食禽兽,病饿横行。遍尝百草,黍稷乃兴……”
在如今科学发展到探索火星的时代,这些古代文化算糟粕吗?儿时的照片,往往会被珍藏一生;儿时的玩伴,常常成为终生挚友,中国文化也是一段历程,历经几千年,从神话时代到电子时代,终成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没有理由撕掉“儿时的记忆”,疏远“儿时的挚友”。神话传说就是我们该好好珍藏的“图片”,三皇五帝就是国人当永远珍惜的“友情”。迷信和教化是有区别的,迷信是用神话来束缚人性,教化是以神话来延续敬畏。现代人回望古代,我们赞叹古人的纯真与热情;未来人回望当今,请不要让子孙哂笑我们的狂妄与自负。当我们久久凝望星空时,和古人一样,心底依旧会产生无限遐想,凝结许多问号,而我们却丢掉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的激情,以手机替代书籍来消磨生命,以享乐替代修炼去荒废青春,以自私替代仁爱以扭曲个性,以麻木替代德操而败坏风俗。《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这个普遍有知识而缺文化的时代,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文化敬畏,而我们的礼仪系列展示,就是为培养文化敬畏服务的。
如今传统文化复兴,青岛正在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本章节加盟的乡土文化内容,是古人田横,以及他如火般热烈的忠义精神。田横是齐国王族后代,秦末诸侯并起,田氏兄弟三人拉起了队伍,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然命运不济,在与刘邦、项羽的争锋中,田横连连战败,最后与五百门客隐居在即墨近海的一座小岛上,以待时机恢复齐国江山。刘汉统一天下,派使者招田横入朝做官;承诺大可封王,小者封侯。田横与使者到达洛阳近郊,想到恢复齐国无望,不愿受到侮辱,便拔剑自刎。五百门客听到田横的死讯,也在海岛上集体自杀,以报知遇之恩。《田横赞词》曰“海上有孤岛,忠义流其间。风涛为感叹,慷慨起波澜……”
信义珍贵,古今火红。教育有义,人本为宗。礼仪撰写者在本章节推出了《红色为明颂词》:“……不可揠苗助长,顺其自然本性。教育回归本质,良心放在当中。道义千年火种,引燃人本激情。心中一团热火,铸就红色为明。”如今,我们在青岛,这个教育及其挑剔的地方能站稳脚跟,长足发展,凭的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教育本质的恪守。
第二章:秋之赏
本章节祭祀五帝之少昊。少昊为黄帝长子,是凤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五行中西方白虎的主神,他与儿子蓐收掌管秋季,被尊为白帝。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服白玉”,季秋之月就是九月,天子要乘坐兵车,以白马驾车,以白旗装饰,并佩戴白玉,这应该就是在礼敬白帝。然而,根据《礼记》的记载推测,季秋之月,豺狼会大肆捕食禽兽,当然也会威胁人类和家畜,所以天子要大规模狩猎,其中自然有保护百姓的目的。野兽猖獗,加之秋季时常洪水泛滥,所以百姓登上高处,以躲避洪水猛兽,想来重阳登高,最初没有今天这般浪漫。
本章节乡土文化展示的是崂山。对于青岛人而言,理想的登高赏秋之处莫过于崂山。崂山是著名的“海上仙山”,是道教和佛教共同推崇的通灵神秀之地。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方士在此修炼,随着道教博兴,崂山香火绵延,千余年不衰。崂山道教属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教派的分支,著名的长春真人邱处机曾三次来崂山说法;武术大师张三丰道长也曾在崂山修炼。为明《崂山赞词》曰:“崂山取好水,浸润崂山茶。又载崂山酒,顶上对琅琊……重阳逢九九,共聚崂山崖。礼敬茱萸酒,祈福大小家。福泽慈父母,福满大中华,福被新青岛,崂山映彩霞。”
赞,是一种古代文体,史家有“论赞”,是撰史者或注解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性文章。作为诗文的“赞”,则纯为通过对人与事物的赞美,以抒情达意的体裁。礼仪撰写者将二者合一,以五言诗赞美乡土文化元素,兼评论其历史、现实意义。在我校,“礼仪展示”是一种别样的课程——将所要弘扬的文化做成专章,以礼仪展示的形式演绎出来,深入浅出地兑现教育的目的。当然,礼仪展示有作秀和教化的区别,如今,各地纷纷打造繁复的文化礼仪,引来四面八方,甚至海内海外的好事者热闹一番,也就再无下文,比如某省年年举办的纪念比干诞辰的大型礼仪活动,就颇受诟病。古代礼仪是强调其教化功能的,雷丽霞校长深谙古代礼仪精神,强化礼仪展示的教育意味,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生动国学课堂,结合时代价值观念,激活古代礼仪精神,故而广受好评。
“五行”是先民眼中构成世界的物质元素,秋属金,“金”指的是金属,但我们已经习惯将秋天称为“金秋”,即金色的秋天,金秋之中,崂山金光灿烂,饱含仙府灵性;为明秋色辉映,蕴藏教育活力。本章节的《金色为明颂词》中写到:“为明课程设置,常规选修并行。智慧课堂启迪,思维拓土深层……人人都有选修,内容精彩纷呈……莫负金色年华,鱼与熊掌皆赢。走进黄金时代,感谢金色为明。”
第三章:长之敬
本章节祭祀五帝之舜帝。据史料记载,最早重视养老的便是舜帝,古人把养老称为“尚齿”,即尊敬有年齿的人。《礼记》记载:从周朝就开始在重阳前夕“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即尊养年老之人,授予老人座几和手杖,并熬制肉粥给他们食用。这大概就是重阳节敬老的雏形吧!《礼记》中还提到一个细节:九月一到,周王朝就让为国家服务的工匠放假,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为什么如此?制礼者认为:九月秋冬之交,灾害频发,为躲避洪水猛兽,古人登高避害,家人在一起,便于相互照应,这大约是重阳节注重团圆的起源。
如果细细考量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您会发现:春节值冬春之交,古人皆于斯时防病;清明乃春夏之分,先民常于此时免疫;端午为苦夏之盛,百姓总于兹时除凶;重阳本秋冬之界,祖先迫于是时防灾。原来今日的佳节之乐脱胎于古人的求生之苦,今日的礼俗之美衍生于古人的防范之劳。这就是中国智慧,将凶恶驯服成后世的美好,将忧患转化为子孙的快乐。传统节日中包涵的是辩证,是乐观,是豁达,是对生存的礼赞,是对和谐的敬畏。其实,每逢传统节日,都应该是中国人的一次人生观教育课,青岛为明学校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挚蕴含,每逢佳期,都会推出这样的礼仪展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浇灌学子的中国灵魂。
张宜主任宣读完《虞舜祭词》,主持人李若阁讲了一个故事:上古时期,胶州湾边住着一个尊奉炎帝的部落。当时,海中有一条毒龙,经常上岸吃人。一个叫瞿子的小伙子立志煮干大海,为民除害,便用一口石锅,日日夜夜煮海水。当然,大海是煮不干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总结出了最早熬制海盐的技术。炎帝为褒奖其功勋,赐他的部落为夙沙氏,后世尊瞿子为“盐宗”;青岛,是我国海盐文化的摇篮。如今红岛的韩家村有海盐文化博物馆,据说这里就是夙沙氏曾经居住的地方。本章《海盐赞词》中,将白色赋予了双重象征意义,以对应章节主题:“……自古白盐贵,逐如蚁附膻。谁怜白发老,吊影坐灯前。有老家中宝,无德身外盐。重阳节又至,胶澳敬苍颜。”
海盐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纯洁和理性,正如为明人对待教育的态度。《白色为明颂词》,中说:“为明核心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君子取财有责,报以智慧德行……我本一张白纸,精彩书画性灵。快乐健康成才,纯洁源自为明。”
第四章:寿之祈
本章节祭祀五帝之尧帝。据汉代文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廷“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里的蓬饵,是掺入蓬子的点心,而蓬子、茱萸、菊花都是具有活血通络,驱虫明目等功效的药材,可见,所谓求长寿,实质上是防疾病。
为明《唐尧祭词》中写道:(尧帝)“精推历法,民以丰饶。闻过则喜,君子陶陶。平民天子,崇尚节俭。知人善用,野无遗贤。禅位虞舜,仁德十全。”这和长寿有什么关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长寿的首要决定因素是“人际关系”,若一个人生活在朋友友善,家庭和睦,工作顺心的融洽人群中,最利于长寿。由此可见,道家亲近自然,儒家提倡仁爱,佛家慈悲为怀,都是在缔造人间的和谐,让社会形成融融泄泄的巨大人际关系网络。三皇五帝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天下融洽,百族骈阗,和平共处。缔造了这样的太平盛世人,受人尊敬,被人赞美,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三皇五帝怎能不长寿!据说,颛顼活了97岁、少昊103岁、舜帝108岁、黄帝118岁、唐尧121岁。
本章节的乡土文化钟情于琅琊台。琅琊台是青岛西海岸的名胜。传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将国都从会稽迁到琅琊,并筑台会盟诸侯,以威慑中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琅琊郡,并再筑琅琊台。《水经注》上记载:琅琊台“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可见规模宏大,壮丽无比。始皇帝派徐福率巨大船队从这里出发去寻找仙山,青岛也成了我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这里也是中国书法的发祥地,秦丞相李斯,作为公认的书法之祖,在此地留下了夸耀始皇功勋的“石鼓文”,被学术界认定为最可信的李斯手迹。为明《琅琊台赞词》上写道:“……始皇东望海,澹澹大包容。久觅长生术,仙山只梦萦……古今寸寸梦,寸寸缀人生。有梦十五亿,中国梦乃成。琅琊追梦处,探海作先行。一带及一路,初航在岛城。”其实古代的神仙追求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所包含的终极追求精神是积极向上的。
据东晋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记载:大约就是秦始皇在琅琊求仙时,有海外宛渠国的人,乘坐一种海螺形的船来拜见,那螺船可以在海底航行,且水不能浸入船中。蓝色的海洋,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无限的遐想与勇气。本章《蓝色为明颂词》中展现了为明国际教育的勇气与成就——“为明国际教育,高远开放包容。修炼中国灵魂,睁开世界眼睛。许多有志学子,走上终南捷径。进入美国百强,不羞蛇之做龙……弋入蓝色海洋,前有指路明灯。成材别具一格,蓝色辉映为明。”
第五章:丰收庆
最后一章祭祀的是人文初祖黄帝。据《礼记》中记载:季秋之月,天子命令百官致力于收割、贮藏等农事;要把天子收到的贡物全部搬入国家仓廪中。在此月,国家要大规模祭祀五帝、秋神。想必这就是重阳节庆祝丰收的滥觞吧!当时祭祀要以五谷作为重要的祭品。据说炎帝时期只有黍和稷两种作物,五谷,即麻、黍、稷、麦、菽,传说是后来黄帝补全的。《黄帝祭词》中写道:“播种五谷。土德至上。岁岁丰稔,九州同唱。夔皮制鼓,声震重阳……”可见,黄帝也是最早制成鼓的人,传说他用鳄鱼皮制成的鼓敲起来十分响亮,最适合欢庆丰收。
齐长城入选了本章乡土文化展示环节。在青岛西海岸,齐长城是最有文化价值的古迹了。据考证:齐桓公死后,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当时强敌环伺,严重威胁着齐国安全。齐国国君忧心社稷,便开始修筑长城,经过二百余年的努力,终于建成长六百多公里长,西临黄河,东到黄海的军事奇迹。齐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长城之祖”,保齐国安宁五百余年。然而《齐长城赞词》中却说:“千里覆千山,终究不是龙。龙飞天地外,齐境卧僵虫。我在残垣上,风中似有声:人心无界域,切莫筑长城。”
长城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封闭的证据。历史上,古人很多次不惜以几百年时间,上百万劳力,修筑长垣以求自保,却不敢大规模走向前方浩渺的地平线。“人心无界域,切莫筑长城”,院子再大,也免不了会圈住进取精神。如今,有形的长城已经破败,但横亘在人们头脑中的无形长城却很难拆除。拿教育来说,分数挂帅、标准答案、考试范围、本科上线等等,都是纵横在现代教育人头脑中的高墙。教育是解放性灵而非思维专制,教育是开疆拓土而非设置迷宫。
清代张廷玉有诗曰:“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我们复兴传统文化,一定要拆去头脑中保守的院墙,激发进取的精神,中国文化才能褪去苍白,呈现五颜六色之涅槃气象。《彩色为明颂词》中写道:“旨在立德树人,我注四书五经。本土文化精髓,当与时代共鸣。五千积淀厚重,蕴藏生机无穷。春雷惊醒春意,五彩缤纷为明。”
第N章:好节目
本次礼仪展示穿插了十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平分到五个章节之中,每章中间都有“插花节目”,结尾有“煞尾节目”。
小学部马尚慧同学是多才多艺的学霸,她为观众献上钢琴独奏《解放区的天》,使人感受到秋高气爽的丰收时节,解放区洋溢在蓝天大地之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中部杜小凡同学以一曲琵琶曲《彝族舞曲》惊艳全场,行云流水般的弹拨,演绎出热情与凄凉交织而成的彝民情愫。王彪老师带领八个弟子演唱郑智化的老歌《找路的人》,致敬人生路上破涕为笑的进取精神。我校王艺霏同学的姥姥董女士,带来了扇子舞《巾帼不老》,舞动出开发区老年人的别样风采。
三个舞蹈节目很提气!刘芦滢老师设计的舞蹈《火》,加入佤族甩动长发的元素,将人类对火的崇拜,以及从火中感悟到的激情真切地诠释了出来。张杨老师指导的《戏如尘烟》,将抒情与叙事,舞蹈与戏曲结合起来,传达对中国国粹——京剧的厚爱。王增新老师设计的啦啦操节目刚刚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和青岛市一等奖,为本次礼仪展示增色不少。舞台上十六只“小羊”热辣起舞,结尾时两只小羊鹤立而出,一个手托蜡烛(灯),一个高举点心(糕),“重阳登高”(重羊灯糕)的寓意闯然而出。
高中部于芯同学以忧伤的吉他,甜美的歌喉倾心吟唱英语歌曲《轻声说爱我》,辅以于洋老师圆润而怆然的双簧管伴奏,似乎过滤掉了电影《教父》中的血腥味,只余下哀而不伤的心曲。高中部段晓萱、徐国钦等五位同学的鼓乐节目《丰收》博得满堂喝彩,观众们似乎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千条壮汉在谷场上同时扬起了新粮;数不清的颗粒如雨点般密密匝匝从天而降,此起彼伏,敲打着地面。于洋老师的萨克斯独奏《丰收》,附和高枫原版歌曲摇滚味十足的伴奏,吹奏出丰收的喜悦,叫醒了观众的节拍,几乎令全场血脉贲张。
青岛为明学校四逢“九九”,已经从四年前“众人心底的担忧”变成今日“众人眼中的样板”。“九九归一”,必然更上层楼,再创辉煌,愿我们在更高的境界,再逢“九五,飞龙在天”!